徐冰:关于《地书》

时间:2009-06-22 10:08:30 | 来源:中国美术家

 

    《地书》是一本可读的小说,它是用我几年来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语言”写成的。 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 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读懂这本书。为配合这本书,我们还制作了“字库”软件。使用者将英文句子(目前还仅限于此,下一步是中文和其他主要文字)打入键盘, 电脑即刻转译成这种标识语言。这可起到《字典》的作用,将来也会有实用价值。

  这项工作最早是从收集不同航空公司机上安全说明书开始的,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我有很多的时间在机场和班机上度过. 机场的标识和各航空公司说明书的设计都以识图为主,用最低限的文字说清楚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 这点特别吸引我. 大约从99年到现在,我收集了有上百张这类说明书. 但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收集目的. 2003年当我看到口香糖包装纸上的三个小图时(请将用过的胶状物扔在垃圾桶中), 我想: 只用标识既然可以表示一个简单的事情, 用它们就可以讲一个长篇的故事出来. 从那时起, 我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 整理世界各地的标识,并开始研究数学, 化学, 物理, 制图, 乐图, 舞谱, 商标等专门领域的表达符号. 近年来,互联网迅速扩展, 电脑中Icon语言的大量出现, 使这个项目变得更加复杂和庞大. 但越是这样我越能感到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对此我有以下一些想法:

  早在1627年, 法国人Jean Douet在《致国王:为地球上所有人的全球文字建议》中就提出: “中文有可能成为国际语言的模式.”在这里, “模式”二字很重要, 它强调有可能成为国际语言的并非中文本身, 而是这种以象形为识别根据的模式. 四百年后的今天. 人类的传达方式正在向这位哲人所预示的方向演变. 人们感到,传统语言已不再是最适合的传达方式. 很多能量都集中在试图用图片和标识代替传统文字阅读的方式上. 即是人们常说的:人类进入“读图时代”。

  绝大多数语言文字的雏形,都始于同语音生活的小范围人群 ——一个部落或一个村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 发展成为一个地区说一种语言. 再扩大到几个地区,以至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 这是过去几千年文字生长的过程. 当今的国际化趋势使世界在缩小, 形成了“地球村”的概念. 但这个“大村子”与文字初始期的村庄不同的是:“村民”们操着千百种不同的语音, 写着互不相通的怪异的符号, 却生活、工作在一起(从国际平台,信息共享的概念来讲). 显然,语言的不便与误解, 成了人类的大麻烦. 以种族为基本单位的现存语言(包括最强势的英语) 都显出滞后和不胜任的局限,现有文字面临着过去任何时代都未曾有过的挑战. 人类多少年来 “普天同文” 的愿望,在今天成为切实的需要. 这种局势要求一种能够适应全球化的新的传达方式的出现. 今天,Tower of Babel的含义才被真正激活.

  任何文字的形成都依赖于两个系统, 或注音或象形. 全球语音不统一的现实和使用物品日益标准化的趋势, 加上图像复制和传送技术的便捷,使图片和象形符号作为可依靠的传达手段,在今天成为天然的(也是不得已的) 选择. 今天的“大村子” 似乎正在重复文字形成之初的历史,以象形的模式又一次开始.

  让我们分析一下已有的现象:

  人群间移动范围的扩大和穿梭速度的增加, 促使一种国际通用的图形标识系统的形成和使用. 标识的通行, 在多人种,高密度的地方——机场,被率先使用.  那些标识和机上安全说明书, 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共识” 读本. 机场成为地球村的缩影.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 超文字的图像指示系统.

  全球化使跨国产品及消费生活日趋标准化,“复数性环境”和Copy文化的发展, 全球生活模式日渐相似的取向,使事物形象的可辩认性, 大大提高. 传媒的发达又强化着事物的符号性,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全球范围扫盲识“图”的作用。因此在当代生活中,以 “形象”做为识别和表达依据, 与过去相比,更容易被大众认同.

  可以肯定地说: 在今天,任何想要推向世界的东西,都必须找到一种快捷有效的认知和传播方式来实现. 经济全球化对商业意图传达直接化的要求, 必然是使用超语言,跨地区,具有鲜明特征的公司或产品标识的方式. 如今,这类标识无处不在. 早期的国际化企业是用各地区语言介绍其产品的,而现在都在向无文字的方向发展. 过去“Coca-Cola” 在各国都有地方文字的译法,而三年前可口可乐公司决定:只用“Coca-Cola”字样作为一个图形,向世界推广。从此“Coca-Cola”成为不用翻译和解释的图象。

  我们知道,个人电脑理念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将抽象的电脑数字指令, 改变为可视的Icon显示, 把专业语汇变为直观的形象语汇. 把“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要求降到最低点. 从而使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操作。 人类工作方式的电脑化, 一方面促使生理大脑变得懒惰和退化,同时又为图文时代制造和提供了“易适应的”人群以及生理和技术环境. 这反映在新一代人对传统阅读的抵触和对直观图形着迷的取向中。

  由于互联网的复盖,沟通和信息互换在速度和技术上的方便,反衬出语种之间交流的不便。为此,以识图和代码为主的Icon语言,网络语言,游戏语言被大量创造出来。这种语言的发展以裂变的速度繁殖生长,其范围已经不是过去的地理概念,我们没有太留意, 其实人类在每一个专门领域里, 一直使用领域内的 “国际语言”进行着交流。如化学, 数学符号, 设计, 制图的表示法, 乐谱, 舞谱的记录法等. 但 “日常生活”这个领域的国际通用语言, 却始终没有被找到. 199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公布了被最后确定的第一批(55个)“国际通用标志”。01至05年又分别公布了设计标识的规定(如:一个明确的标识应具备哪些图形因素),怎样使用标识(具体到箭头的使用)等, 这可以被看做是人类生活领域的国际通用语言的雏形。


    人类超越文字障碍的理想和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 但只有在“地球村”形成的条件下才能出现真正的契机。上述诸多现象表明:一种以象形为基本模式, 超越现有文字的新的表述倾向,在这种共同愿望的驱使下日渐明确地显现出来。我意识到这种倾向和它在未来的可能。

  搜集,整理那些已经被使用,具有共识基础和文字性质的图形时,我们有一个原则;不做任何主观的发明和编造, 因为合理的书写系统大多是约定俗成、再经过整理而形成的结果。我们视这套已经整理过的符号为一种“文字”,这是因为它不是被某个人发明,编造和规定的系统. 一般来说,主观的人为符号是个性的, 它缺少自然形成的逻辑和被普遍认可的基础,不支持作为一种书写系统所必备的易掌握, 具共性和可重复使用的性质(这也是卡通表述不能被视为文字表述的原因)。

  在这套系统中,所有的 “字” 都有其来源和出处.“语法” 部分(包括回忆,想像,人称的表示,也包括形容词,语气词,介词等)同样是收集那些已被普遍认可和使用过的“表示法”。再对这些材料做大量的心理及视觉习惯上的分析和统计。它们是本来就存在的东西,我只是收集整理。

  这套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超越现有知识结构和地域文化的。它不对位于任何已有的文本知识, 而直接对位于真实的生活逻辑和事物本身. 对它的识读能力不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教育程度和书本知识的多少, 也不必借助传统的教育渠道而获得。而是取决于生活实践和阅历的多少,取决于介入当代生活的程度.不管是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具有当代生活经验,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文盲可以和知识人一样, 享受“什么是阅读”的快感.

  另外,目前这套还很不成熟的电脑字库软件待完善后,可以将各种语言的书写者放到一个共有平台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其它文字的中转站, 不要小看这一点初级结果, 它有未来的潜力, 能够扩展出可实用的巨大空间。这套系统与其它语言的关系,就象普通话在中国与方言的关系一样; 说着不同音调, 写的却是一样的字. 这种关系是奇妙的,却是可行的. 因为它的使用并不抑制其它语言的存在。英文为什么最终不可能成为全球语言,其障碍就在于;它与别的语言形成相互抵削的关系(扩展的同时又在消解地方语言的活力). 语言学家认为: “国际化只能使用各种不同语言或图象方式”,  在这一点上,不依赖于语音的象形系统具有特殊优势。

  按理说,既然我在介绍这套“新的象形文字”,此文就应该用这种文字来书写。但现在我还不能做到,这是我的尴尬之处。不过,所有的文字都要经过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中大部分消亡了,只有少部份变异,发展成为今天的文字。 无疑,我所谈及的这套“文字”还在甲骨文的阶段(初级的象形阶段)。 但是,考察一种文字的潜力,不仅是看它目前所能表达的程度,而应该注意到它在未来的可能因素,以及它自身携带的文字基因的质量和繁殖的能力。

  在我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象不象艺术,而是能否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我的艺术多与文字有关,这是从二十年前的一部叫《天书》的作品开始的。称它为“天书”,因为它是一本包括我自己在内,世上没有人能读懂的书。现在我用这套“标识语言”,又写了一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书。我称它为《地书》。事实上,这两本书有共同之处 : 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 而这本《地书》,则表达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二零零六年初,纽约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