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刚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90年赴德国留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之后,刘永刚的艺术创作成就在专业领域内引起了广泛注意。一幅《北萨拉的牧羊女》更是让很多人记住了这位年轻、勤奋而又充满创造激情的油画家。
在架上绘画取得一定成绩后,刘永刚开始了新的艺术征途。他站在西方反观东方,自觉地把视点转向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审视,深感中国的文字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于是,他开始研究每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字,研究文字的演变、组合和形式美,并把这种美提炼出来,进行艺术再创作。
刘永刚把文字在结构上加以改变,并将它们引入空间,让它们从平面上站立起来,立体地在空间中传达自己的意向,展示文字的魅力。他的这种对汉字富有创意的“再造”,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且对于艺术界思考中国文字的独特性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二、让雕塑具有“无声的尊严”
在刘永刚的文字雕塑作品中,有一件名为《神七有感》的作品格外鲜亮,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艺术家为这件作品涂上了鲜红的烤漆,将明亮的五角星庄严地印到了上面,抒发着这位旅欧艺术家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这件高度6.9米的钢铁雕塑作品诞生于“神舟七号”成功飞天之时,为“站立的文字”系列雕塑增添了一个高亢的音符。刘永刚说:“作品表达的是我对祖国大国崛起的热情欢呼。”
即将在深圳展出的文字雕塑将让公众通过大规模的艺术陈列感受到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让作品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著名美术评论家殷双喜评价这批作品时说:“我看到这些宏大装置时,涌入脑海中的第一印象,竟是秦汉时的大型兵马俑场面,这些站立的文字获得了一种森然默立的无声的尊严。刘永刚以曾经具有广泛流通性、为民众熟悉的文字形式,打通了民族与国界的局限,以冰冷的岩石,表达了火热的激情,在独特的空间形式构造中,将材料与精神结为一体。”
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很早就关注到刘永刚的文字雕塑作品。他认为,这些雕塑源于文字,又不拘泥于文字;与象形有关,又可以脱离象形。艺术家在以文字为基础的雕塑造型中加入了许多个人性的创造因素,使这些雕塑造型既像字,又不完全是字,使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自由度,更少拘束和限制。他说:“作品既有大的统一,又有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生硬的,而是通过优美的曲线进行的,这种自由度的获得,与艺术家不拘泥于文字的造型,而是调动造型艺术本身的形式感和韵律感有关。”
著名美术评论家水天中评价“站立的文字”时充满激情地说:“刘永刚以文字为资源的这一组雕塑,以纪念碑式的昂然气度竖立在苍茫大地,将极大地补充近现代中国雕塑所缺乏的文化分量与形式力度。从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站立的文字,更是一个强盛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