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偏离17.5度》——与新浦江城共生

时间:2009-06-12 16:57:06 | 来源:东方视觉

作为新浦江城公共艺术工程的首次实践,隋建国针对新浦江城的规划,创作了名为《偏离17.5度》的大规模公共艺术作品。这件作品实际上是根据浦江新城的实地情况,发展了他个人1992年的一件作品的构思。

相对于地球的南北轴线,整个新浦江城总体规划的轴线向东偏了17.5度。从规划角度来看它是合理的,因为这是为了适应浦东地区大的城市交通道路网络设置。隋建国的作品是在新城2平方公里规划布局中,建立起一个正南正北的坐标网络系统,这个系统叫做“偏离17.5度”。意思是说,由于它的存在,可以觉察到新浦江城与地球南北轴线的偏离。

这件作品以虚拟和现实两种形态存在。所谓虚拟是指它对应于新浦江城规划而存在。现实部分则是根据这个拟就的坐标系统,计划在预先设定的结点以相同间距(220米)树立起几十个铸铁方柱,形成一个与城镇中建筑与街道系统的朝向偏离17度的柱阵。

这些铸铁方柱的尺寸为长宽各一米二,顶高一米二。所谓顶高一米二是指:所有柱子无论坐落在什么位置如:街道旁,花园中或者河道里等水平高度不同的地段,柱顶高度仍然一致。这样,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环境中,柱阵成为一个绝对的坐标。

对于这件作品的实际安装,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规划设计师或开发建设方,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要选择好恰当的间距与位置,避免任何诸如妨害公共交通,有碍安全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解决与业主个体的矛盾,个别进入私人领地的柱子要征得业主同意。但是正由于上述复杂的问题,作品的公共性才凸现出来。

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它的实现方法是特殊的。因为92年原初的想法是以作者自己的生命周期为依据来完成,所以,在实施这个现空间中的坐标柱阵时,也只能每年立起一根柱子。这意味着,2007年正式实施,只能选择一个点立起一根铁柱,并在以后逐年立起(当然,柱身会标明年号)。

虽然在虚拟形式里,所有的坐标点都已确立,在现实生活中,却只能一个一个结点地逐年实现。直至作者生命结束当年为止,竖起多少根柱子即为作品的标准数字。其他虽有预设但未来得及实现的座标点,可以空缺形式显示。

这一以作者生命周期为限定的方法,正是隋建国作为艺术家个体,将自己的作品植入公共空间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个新兴的,全新规划并具有国际水准的居住生活社区,新浦江城从规划设计、分期建成直至居民入住并工作生活在其中,自有其建设和形成的节奏。一般来说,它的节奏不能不考虑到作为居民的业主从入住到在其中衣食住行的节奏。但毫无疑问,业主也会不自觉地改变自己以适应它的节奏。新建成的空间作为入住居民新的生活空间,当然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地产界流行的说法,所谓“居住改变中国”。这一改变,是空间的,也是速度即时间的。

作为一个艺术家,在作品的实施中隋建国坚持自己生命的时间节奏。作品的持久性材料,是企图对这一节奏的坚持赋予纪念碑性。借助时间,个体意志嵌入公共空间。

同时,由于每一个方柱之间相距约220米,这样的空间距离也使得实际存在的柱阵,对于观者来说,几乎难以靠视觉把握,而只能在理解其布局原理之后加以想象。这一点则加强了《偏离17.5度》作为一个相对于现实生活的绝对理想坐标系统的存在。这个理想坐标,也是相对于公共空间的个体意志存在。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