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的突围

时间:2009-06-11 16:26:38 | 来源:艺超网

中国版画的历史可追溯至1000多年以前,中国版画艺术则在上世纪90年代走入了自己的沉寂期。然而,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苏新平告诉记者,近几年,特别是近一年以来,他有了新的感受,那就是版画市场由于即将兴起而发生了种种变化。无论是藏家、策展人还是画商,都开始对版画表现出相当的热情。

苏新平说,很多曾经落寞的版画家在近一年来开始在版画上受益,包括他自己,这对版画艺术来讲,是一个好兆头。孙新平微笑的表情里流露出了无比的自信。

李桦1940年作品《辱与仇》

谁发现了中国版画

在版画而外的领域,可能很少有人去想,目前中国版画上限确定与那个叫做史坦因的人有关。1907年,这位世代居住在匈牙利的犹太人来到中国甘肃莫高窟,以佛教忠徒的身份博得了莫高窟看守王道士的信任,然后以几十两纹银的代价换取了大量莫高窟宝藏。

在他带走的29个箱子中有24箱珍贵的经卷文书,这其中一卷就是如今已蜚声世界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该经卷中印刻的一幅佛教题材图画已经进入了中国中小学生的课本,它就是世界现存,有明确日期标注的最早的版画作品。

按照这部“金刚经”卷末印有的“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两亲敬造普施”字样。这件作品的制作时间为公元868年。版画紧贴“金刚经”内容,描述了释迦牟尼坐在莲花座上对弟子及信徒说法的画面。从作品的属性来说,它是一幅木刻复制的版画作品。

复制版画在中国首先出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印刷术和造纸术为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两项,它们为版画的生发奠定了基础。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复制版画的需求也因此而被激发。

据统计,佛教在唐朝最盛时,全国有寺院四万四千多座,各类佛经译著也涌入中国。为了更好地传播教义,图像开始伴随佛经文字出现。于是在木刻印刷术的基础上,木刻复制版画兴盛。

实际上,中国版画的历史,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的版画是为印刷与出版制作,刻者依照画者的画稿刻版,画者根据书籍的内容画稿,故称作复制版画。中国在20世纪之前的版画,都是复制版画,它是附属于书籍等文字作品的复制品,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同。

这些古复制版画借由佛经,转入文学作品等领域。很多著名的古代书籍《西厢记》、《列女传》等都出现了版画插图。而很多著名的画家也进入了版画领域,开始给一些书籍绘制插图用的版画画稿,如唐寅、仇英等。

史坦因用一种尴尬的方式让世界发现了中国版画,而版画要成为现代艺术的门类之一,不仅需要古老的技艺,更需要艺术的自觉。

古代复制版画与今天现代意义版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后者是将画者、刻者、印者归集到版画家一人身上,这意味着,版画作品最终要成为版画家发挥自我艺术创造的艺术方式,这种版画就称之为创作版画。  

让版画发生这种变化的人就是鲁迅。中国版画选择了鲁迅,而鲁迅以及一代版画家也锻造了一个特殊时代的版画艺术,其影响延续至今。鲁迅所留下的不止是艺术的觉醒,而且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张扬。

版画的带刀时代

中国版画在20世纪初实现了从复制走向创作的突破。版画成为一种艺术方式,开始脱离文字、书本,拥有了自己的内容和表达,在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开拓,在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鲁迅在这次版画兴起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中国独立与复兴道路的探求,一直致力于唤醒中国民众的鲁迅意识到了版画的优势。

“说起‘木刻’,有时即等于‘革命’或‘反动’……”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中国前途命运斗争的年代里,鲁迅在一封信中留下了这样的话。当时的版画不仅不再是依附于经卷与话本故事的附属品,同时也不再是欣赏玩味的艺术品,而是宣传教化的武器。

1929年,鲁迅与柔石等人创立了“朝华社”,推广介绍外国版画之余,大力推进中国的版画创作。后又开办“暑期木刻讲习会”,邀请专家讲授木刻知识,至此拉开了“新兴木刻运动”的序幕。

在鲁迅等人的力推之下,“五四”新美术运动的余波所及,中国版画开始走上创作的道路,并因此进入一轮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版画作品被刻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胡一川是那个时期的代表性版画家之一。在延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的木刻版画就是战斗的武器。他1932年创作的作品《到前线去》,画中高举的右手就是对民众的号召。翻开这位版画家的个人经历,我们看到,他曾组织和带领“木刻工作团”开赴战斗前线,其一系列作品如《牛犋变工队》、《不让敌人经过》、《破路》等,无不体现着战斗精神。

另外一位当时的代表版画家是张明曹。这位版画家有着用绘画宣传抗日而被日寇抓捕并且逃脱的经历。他的作品《镰刀交给我,快去杀敌吧》,描绘的是一个农夫的妻子夺过丈夫手里的镰刀,鼓励丈夫持枪上战场的场景。其他作品,如《民众武装起来》、《自己的土地,不让敌人踏进》、《一枪打一个》等,激情蓬勃、奋勇杀敌的气势仅从版画的名字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的版画作品,如许天开在1933年创作的《囚徒》、古元在1943年的作品《开荒》、彦涵在1940年的作品《保卫家乡》等,除了表现当时民众的苦难生活之外,都充满了控诉、号召、鼓舞和战斗的气息。

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这一概括说出了版画的两个重要特点:第一,版画强烈的原创语言风格;第二,版画复制性强,具有传播特性。因此,版画作为时代精神的武器,其功用性被充分利用,而作为艺术品本质的艺术性则被相对冷落。

在苏醒与沉寂之间

“版画功用性的重点利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并延续到了建国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版画才真正开始成为个人的艺术。”对于版画的时代流变,苏新平是这样概括的。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中国艺术家进入了一个创新的年代。他们满怀热情地开始了对艺术本质的探求。版画的品种、造型语言进一步拓宽,呈现空前的多元化倾向。中国版画开始向现代意义的版画艺术转型。

此时,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下,很多年轻版画家开始着力于精神层面创作内容的突破,也更注重自我表现意识与生命体验的表达。版画不仅仅脱离了文字,也脱离了功用性。版画的这种自我实现,使得它同油画等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成为被更多阶层乐于欣赏的艺术品。

谈起当时版画的兴盛,深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齐凤阁的语气中不无怀念。他说,在上世纪80年代,版画创作不仅在技法内容上有很大的丰富和创新,版画创作的主体也空前庞大。除美院、美术机构的专业创作者外,还有很多的业余团体和机构,像工厂或者学校组织的工人版画、少儿版画群体等。与此同时,各种版画赛事、展出也在全国层出不穷,版画在民间的接受度相当高,创作版画在中国出现了一个高峰。

但是,这一高峰状态却在上世纪90年代戛然而止,版画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沉寂期。

“观念的大丰富带来了创新,也带来了流变。”苏新平这样解释上世纪90年代版画的发生的沉寂。

回顾这一时期,不难发现,虽然更多的艺术形式和创作理念从西方引入,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但版画的市场并没有形成,这也最终导致很多从事版画创作的人因此转向。

苏新平也是在那个时候转向了油画。转型让苏新平在当代艺术油画方面大有收获。在2008胡润当代艺术榜中,苏新平以1872.363万的油画成交量位居第47位。但是,苏新平没有放弃版画,而在最近一年来,他的版画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齐凤阁对版画的沉寂则有着另外的看法。他认为,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版画表现相对80年代显得沉寂,但中国版画的发展不仅没有停滞,而且稳步向前。在齐凤阁看来,虽然版画的创作队伍在缩小,但消失的大多是业余作者。版画界整体创作力量经历了纯化过程后,创作技巧、作品质量都在提升。

换言之,版画在本世纪初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虽然没有油画的喧嚣,也没有国画的激昂,但中国版画的步伐却稳健而踏实。

争执骤起为哪般

2008年下半年,“应天齐PK吴冠中”的事件在版画界以另一种方式掀起了波澜。

“从客观上来说,应天齐出面澄清版画概念,澄清版画原作的规范和准则,不是坏事。”中国美协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广军如此评价应天齐的举动。他说,吴冠中的油画或者国画作品通过版画手段复制,不能叫做原创版画,只能叫做复制品。

虽然版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民众对于版画的认识却存在着很多误解,特别是对于创作版画。对此,我们不妨看一看在1960年维也纳国际造型美术协会会议上,已经约定了的国际通用版画定义。所谓创作版画,其标准为以下3条:

1.为了创作版画,画家本人曾利用石、木、金属和丝网版材参与制版,使自己心中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图画。

2.艺术家自己,或在其本人监督指导下,在原版直接印刷所得的作品。

3.艺术家须附有在前述画作上签署的责任,并要标明试作或套版编号。

由此可见,创作版画是创作者体现艺术创作目的的第一手段,而且版画印制的数量有限量,创作者必须在版画上将幅数标明。创作版画不同于复制版画,与印刷品也有着本质区别,但是,由于版画与印刷之间的特殊关系,版画具有的可复制性,让版画的艺术定位变得微妙起来,尤其是在资金急待进入的时候,解决版画的定位已经成了火烧眉毛的事情。

当然,对于版画的原创性,业界还有更为深入的思考。例如苏新平认为,所谓原创,应该是指艺术家用自己独立的与他人不同的版画语言、方法、形式制作的版画作品,也就是说,艺术史上不曾有过的方式、语言,甚至内容才能称其为原创。现在很多所谓的创作版画只能称其为一种练习、模仿和训练,更像是一种学习过程,因此,应天齐提出的对于创作版画概念的澄清,也只是一种简单的概念澄清。

版画收藏,“下一站天后”

“前些年国画、油画市场的夸张化炒作和最后的泡沫破灭,让很多人对国画、油画市场产生了疑虑,市场的目光移向了一直被冷落的版画,版画因此有了机会。”苏新平对版画市场的变化进行了这样的分析。

实际上,除了市场关注点转移的问题,收藏者对版画概念的模糊问题之外,对版画价值认定偏差直接导致了版画收藏市场的冷清。

齐凤阁告诉记者,中国人往往认为版画没有太高的收藏、投资价值,这跟西方人的观点很不相同。其实,版画更适合装饰现代建筑,西方甚至韩国、日本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可以肯定地说,版画在现代社会有着很高的接受度。版画的价格普遍比较便宜,它们往往只是油画、雕塑等艺术品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而且因为不是印刷品,版画有着一定的升值空间,因此,出现一个广泛的版画收藏市场才是真实的结果。

在国际市场上,版画的市场交易量和成交规模大概约占整个艺术品市场的15%~18%。版画几乎是西方最具增值潜力的艺术品投资品类。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20年间,版画平均有不少于65%的增值。

雷诺阿、毕加索等名家的版画作品,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市场上几百美元就能买到一幅,而现在基本都达到了几万美元的售价,如毕加索的版画《节俭的一餐》,1984年时的售价约为3万美元,三年后拍卖价格上涨到11万美元。在2004年,这幅作品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格已经高达110万美元。

在中国市场,仅从拍卖会上来看,无论是版画的上拍数量还是拍出价格都很低。中国现代创作油画作品一般在几千元的价位,好一点的作品可以达到万元或者数万元,而能拍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作品则凤毛麟角。

很多业内人士根据种种迹象认为,近一年来版画市场已经开始缓慢复苏。更有人断言,版画将继近现代书画和油画之后,成为艺术市场的新热点。中国藏家大多都有原作情结,对版画的复数性也不够了解,这一点的澄清可能是版画市场转向活跃的基础。

流行歌手TWINS组合有一首很有名的歌曲叫《下一站天后》——“再下个车站到天后当然最好”,“下一站天后”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结果。就像苏新平所说,版画曾经遭遇冷落使得版画更加纯粹,也更具有了被关注的价值。在中国艺术品市场震荡之际,在某些艺术品泡沫破灭之时,厚积薄发的版画成为“下一站天后”并不是一个奢望。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