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谁也没见过,历史上又出现过许多版本的圣迹图和孔子像,新版《孔子圣迹图》创作的当代意义是什么?能否超越古人?就此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项目绘画创作组的画家——清华大学杜大恺教授。
杜大恺对记者说,在传统文化全球升温的今天,图文并茂的新版《孔子圣迹图》不仅能改变近百年来对孔子形象的误读和对孔子学说的轻视。也能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解决学生们读孔子原著的困难,也符合当代的传播现实,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儒家思想的传播。
孔子不仅是个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个非常值得尊重的人,今天意义上的人。他的“仁爱”不是仅对家人、邻居,而是对整个人类社会。自孔子去世后,关于孔子的画作很多,《孔子圣迹图》就有很多版本。今天新版《孔子圣迹图》的创作,不论是从时代背景、对孔子思想的把握,还是在语言艺术及绘画艺术的层面上,我们这代画家有能力画出一个生动的接近人们心目中想象的人间孔子,创作出一部比历代更好的艺术巨著。
一是,今天对孔子的研究具备有史以来最优越的条件,科技的发达与信息的通畅,是古代艺术家不能攀比的。清华组的5位画家虽然只负责25幅的绘画任务,却通读了新版《孔子圣迹图》100幅作品的脚本,认为脚本选择的角度、故事情节等,舍去了历史上对孔子过好或不好的评价,比较客观,其文字表述跟当代社会的评价标准基本一致。
在前些天组织的“2500年后再走孔子周游列国之路”活动,对创作活动也是很有意义的。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今天我们走过的孔子周游六国的存在现实,跟当时的情景已不可比,许多历史信息已经没有了,直接应用到创作上的也并不多。如果说对创作有直接帮助的,大概就是尼山夫子洞,对孔子出生场景的想象会比较形象。但六国之行对于下一步艺术家的图像生成空间、想象力,特别是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的想象力的开掘,具有特殊意义。
二是,近百年来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客观地认识历史的参考史料。包括对古代的服饰、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建筑形式、各个不同时期的器皿史的认识。历朝历代的艺术家们,都不可能占有像今天这么多的客观史料,为今天在100幅圣迹图上所能呈现的历史故事,大致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模式,可以做到较真实地接近历史。
三是,从中国整个绘画艺术的发展来看,近百年来,发展最好的领域,就是人物画。比较来看,今天创作绘画的手段、方式、格调、技能,特别是比较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是古代人无法替代的,今天的绘画创作会跟古人有所不同,有所超越。最重要的是对孔子的认识,对孔子思想的认可,今天这个时代做得最好。
基于这三点,创作组对《孔子圣迹图》的创作充满希望,也充满信心。
当然,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形象有着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创作,如雕塑、绣像、绘画等,都是重新创作孔子形象的基础。至于“先入为主”,吴道子的孔子像,虽然客观来看刻画得还不够,但多少还有点气质,这是内在的体现。孔子是个有爱有恨,又是个非常平易近人的、睿智的人,有与一般人不一样的气质,要画出其精神层次。即使画背景山水、风景画也要画出内涵,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不能单薄。
古代文献中一些文字的叙述是很不确定的,文字本身就有许多想象空间,我们无法复原历史,也应了历史学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活在2500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智者,仁人做出刻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今天我们的想象与判断。当代艺术家要做的是“在继承中的创新”,夸张一点来说,要使这次创作超越历代,再造一段历史。新版《孔子圣迹图》的创作是从孔子出生到去世70多年的历史,每十年会有一个相应确定的形象,每十年的变化还要有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也是古代艺术家做不到的,是今天的创新。
当然,今天画孔子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孔子一直活在人们的想象中、理想情境中,所以孔子画成什么样才合适是有难度的。创作组是一个群体,来自全国4个学校,共20多位艺术家,如何协调孔子及弟子形象上的、创作手法上的统一,创作者还应该做到“求大同,存小异”。但我相信,有这些时代的优势,新版《孔子圣迹图》在2009年面世时,一定是份令大家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