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先生
中国书法的发展已经步入百花齐放的时代,涌现出一批批令人欣慰的书法人才,他们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所做的贡献引人注目。中国书法体现并承载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化积累。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足迹。收藏具有典型性、经典性的代表作品是对中国书法历史的负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负责,对与错可以让历史评说。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
记者:美术馆收藏的是当代的书法作品,而现在社会上有人认为当代书法作品不值得收藏,对此您是如何看的?
杨:我认为我们应当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当今书法、书法收藏。书法和国画是我国的两大传统艺术,但是书法艺术却相对处于滞后状态。20世纪80年代,书协成立,此后书法高等教育学科建立,使书法艺术从此有了长足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展示工作,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使更多的群众真正的、更深入的了解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是美术馆的重要职责。四个美术馆联合组织策展,目的在于力求切实发挥美术馆系统的合力优势,以期达到构建美术馆开展书法艺术工作的学术体系,从而促进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这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两大一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掀起新高潮)的具体体现。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当代书坛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注目。从书法史角度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阶段。作为中国美术馆,研究这段历史的代表作品的内涵、意义与价值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国美术馆书法提名展的初衷。
其次,要优中选优。要真正给那些具有较高艺术水平与学术水平的书法家良好的平台,把他们高水平的作品组织成精彩的展览奉献给广大观众,就变得至关重要。对待经过业界推荐的书法名家、以及他们的优秀作品,我们都经过了反复地审视,入展不一定会被收藏,入展之后是否具备收藏的条件,要由中国美术馆的收藏委员会来决定。艺委会仅负责作品的挑选、审查、展示,而收藏委员会则行使精挑细选优秀作品入馆收藏的职责。这些作品必将经受时间的检验。
再次,中国书法的发展已经步入百花齐放的时代,涌现出一批批令人欣慰的书法人才,他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引人注目。中国书法体现并承载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化积累。美术馆的收藏就是要把握传统上有时代风貌的艺术品,收藏具有典型性、经典性的代表作品是对中国书法历史的负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负责,对与错历史会证明。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回过头来审视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艺术发展状况时,会了解它的特点、留下记忆,这就是美术馆的职责和历史责任。如果当代书法作品既吸收了古代的精华又彰显时代的特色和个性,就有时代价值和收藏价值。
对于书法作品的收藏工作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已经滞后了,尽快展开此项工作,并使其规范化、科学化,是美术馆的使命所在,我们正在努力做着这项工作。
记者:对当代书法的民间书风、流行书风您如何评价?
杨:古人云“书肇于自然”,的确如此。我常想,书法与自然相融会是书法艺术家始终追求的境界,历史上书法大家的书艺之美就如同大自然的美轮美奂,比如,王羲之的书法犹如黄山的兼蓄众美,变化多端、难以言表;颜真卿的书法犹如泰山的胸怀大度,壮观宏大、威严耸立;欧阳询的书法就犹如华山的壮观景象,险峻挺拔,巍峨屹立。历朝历代的优秀书家风格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无论继承哪一家,都会得到滋补营养,最终也必然会得到历史的公允评价。关于书法学习,我主张继承优秀的书法传统,从古到今,优秀的书法传统资源丰富多彩,学无止境,借助这些优秀的资源,就好比在高山之巅又增砖添瓦。凭空谈论所谓的原创性,往往不注重基础的累积,这好比在平地之上堆造一座山峰,那就太难了。学习书法起点要高,从优秀的传统书法精品中获取真谛,加之时代不同、个性不同,产生共性与个性之中的自然美,这就是优秀的作品所应该具备的特质。师天然之造化,得书法之心源,然后成佳作,继承传统,再流露出自然的个性风格就是创造!
记者:中国美术馆如何进行书法研究?您如何看待当今的书协开展的国展、兰亭奖,书法媒体发起的百强榜、海选、网络评选?
杨:对待书法,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认清当代中国书法创作和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才能了解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书法面对的问题和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一样。与绘画不同,书法理论的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举办提名展的意义很重要,中国美术馆给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平台,怎么来依托这个平台进行书法研究,包括书法评论,值得探讨,这是个机遇。中国书协先后举办了九届国展,八次书学研讨会,他们是基于展览活动基础上所进行的研究,而这次中国美术馆所要进行的研究,是建立在收藏基础上并与展览相匹配的研究。不管是书协也好,《书法》杂志也好,还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艺术工作者、艺术研究者也好,依托这个平台来研究书法问题,在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互关联之中,寻找一些共同的问题,通过研究问题来摸索书法发展的一些规律,这是我们共同的目的。
对待书法的研究,我们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尽管美术馆与书协、媒体职能不同,但我们需要包括书协在内的各方支持,需要社会各个团体,包括各种杂志及报刊的支持。十几年来,书协、各个团体、书法专业报刊等都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对中国美术馆开展书法收藏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虽然我们职责任务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而探讨中国书法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对待网络我要特别说一下,欣逢信息时代飞速发展,书法的推广、书法作品的欣赏很轻松就可以实现,网络对我们书法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这非常有益。对书法品评,大家在网上可以畅所欲言,批评也好赞美也好,对书法都是一种积极的推进。历史上书法经典遗迹、重要拓本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到,时代为我们学习研究书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便利条件,这是历史上哪一个朝代都比不了的。网络评比、展览,形式新颖、快捷,值得推广借鉴。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更好的学习书法、研究书法、探讨书法,让更多喜爱书法的群体参与到书法学习、研究队伍中来,共同促进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
记者:您对作品和人品问题如何看待?
杨:首先我主张的是书家的为人之道,为人之道我总结了四句话:为人之道忠为首,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比如屈原的《桔颂》、文天祥的《正气歌》所歌颂的,再比如抗战期间为了中华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烈士们,这是做人首要的人格;德为上,德是品德、品质,为人诚实,不阳奉阴违,不投机取巧,加强修养,做人首先要讲道德;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儒家思想倡导的中庸之道实际就是和为贵,包括朋友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追求社会和谐世界的和谐发展,对不同意见可以求同存异和谐发展;诚为本,做人首先要诚实,对朋友对家庭都应该讲诚实,诚实带来的是和谐,是做人的本质。所以我认为为人之道这四句话“忠为首、德为上、和为贵、诚为本”很重要,书法家首先是做人,人品不正书品非也,人品直接反映到了你的作品中,人品正书自正。欧阳询的书法被历史评论为“正人之法”;颜真卿也是首先因为他做人正派,宽广胸怀,有正大气象才成就了千古称颂的书法地位;王羲之《兰亭序》,亦对人品、对人生有所感叹,也是崇尚清高人品的典范。所以,作为书家、书法名家、书法大家,首先要学会做人,在为人之道上一定要有正气。
记者:您对陕西的书法如何看待?听说您每次来西安都要到碑林去,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您最钟情历史上的那几块碑?您对碑林建设有何建议?
杨:三秦大地,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书法艺术在这块沃土上有过光辉的里程,西安碑林更是书法史珍贵的见证,令人神往。在这里,古代名帖、名碑、青铜铭文等书法遗迹资源众多,历史书家李斯、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等大家都曾在此流连驻足。这些对陕西书家学习研究书法提供了优厚的便利条件。陕西是书法大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次提名展业界专家也推荐了陕西的书家,因为作品本身原因而落选,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我们对陕西书法家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其二或许因为书家没有处于最佳创作状态而没有提交能够代表他们最好水平的作品,期待陕西书家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广大观众。
我对西安碑林情有独钟,每次来我都有新的收获,唐代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郭家庙碑、怀素草书千字文、张旭的草书等都令我着迷。但是我最钟情的欧阳询的碑刻不多,九成宫醴泉铭没有收入很遗憾,我对门口碑亭内天宝四年唐玄宗李隆基亲笔书写的完整的隶书石台孝经比较欣赏,虽然唐代与汉代相隔较远,但隶书书写得非常工整规范,叹服日理万机的古代帝王学习书法的功力和耐心。
西安碑林保存收藏了中国历史上重要历史朝代的重要碑刻,对研究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研究优秀的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西安碑林建设思路正确,多年来取得了重要成就,建议在专馆陈列和碑刻书法艺术研究上开拓新的领域,开辟新的思路,建立书法研究院的思路非常好,希望早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