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日“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与文化建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主楼七层学术报告厅举行,我曾为此会撰文《美术馆与当代书法和文化建设——从“以展促藏”谈起》来表述和展现一些想法和做法。对“以展促藏”的尝试性阐述在此文中占有一定份量。是文中我曾对“以展促藏”的概念做过简单界定,即以举办展览的方式促进收藏。我将“以展促藏”立论为一种收藏方式,简单来说展览是方式、方法,目的是收藏。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展览必须是由中国美术馆自己策划、主办的展览。这样做可使我们在遵循我馆正常工作安排和收藏目标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更多争取实际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一
何以使我提出“以展促藏”?原因如下:
首先,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给“以展促藏”的尝试提供契机。2004年文化主管部门批准我馆将书法、篆刻、陶瓷等艺术门类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纳入到学术部门的工作。
其次,在常规收藏方式之外,尝试性的收藏方式兴起。中国美术馆收藏艺术品的主要方式包括参加非中国美术馆主办而利用其场地举办的各种展览遴选作品,通过艺术家本人或已故艺术家的家属捐赠,求得其代表性作品以至系列作品,必要时直接购买有特殊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等等。当然,这些方式并非仅限于中国美术馆,而是中国的美术馆获得藏品的常用方式。在过去许多年中,中国许多美术馆收藏品的来源,主要依靠艺术家本人和家属以及收藏家的捐赠,有部分藏品则是以象征性的低价位购进。这几乎可以概括美术馆现有藏品来源的现状。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无法回避。当然,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符合国情的。运转经费的不足使很多美术馆都采取以收藏艺术家作品抵场租费的方法,这使很多展品虽质量不高却登入大雅之堂。这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的重要馆藏大多来自于捐赠,上海美术馆半数以上的藏品也为捐赠所得。然则这种方式在现行运行过程中又饱受鼓励捐赠、完善抵税的政策不健全,以捐赠抵场租的操作程序和评审机制不规范等因素的阻碍。
已经有一些美术馆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何香凝美术馆通过连续主办5届“深圳国际当代雕塑艺术展”,迄今已收藏20件雕塑作品,其中包括法国观念艺术大师布伦和雕塑家贝纳•维尼的作品;上海美术馆通过“上海双年展”收藏了米罗和达利的作品;广东美术馆则通过主动购买市场紧俏的外国藏品,加快了自身藏品的升级等等。
再次,当前中国美术馆书法、篆刻、陶瓷等艺术门类的典藏品数量匮乏。到2004年之前中国美术馆的书法、篆刻、陶瓷等艺术门类的典藏品数量几乎是一片空白。当然不仅是中国美术馆,我国的其他美术馆普遍对当代中国书法、篆刻、陶瓷等艺术门类的发展状况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我曾对关山月美术馆1999年——2003年的年鉴做过统计,五年的时间内仅收藏一件书法作品。广东美术馆自1996年至1999年间,共收藏1200多件艺术品,其中书法不到十件等等。
最后,随着市场经济走向深入,我国的文化艺术市场也逐渐获得发展,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尤其迅速。我们无法对这样的现实视而不见:一方面,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拍卖市场中各艺术门类的精品佳作,拍价连创新高。2003年7月,故宫博物院以2200万人民币购得索靖书《出师颂》,2004年元代鲜于枢《石鼓歌》以4620万元创书法拍卖历史新高价;2005年7月,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26亿元人民币成交等等。另一方面,大多的艺术品收藏机构的收藏经费严重不足。这是一对矛盾,而且随着艺术品市场的逐渐成熟,这个矛盾会更加突出。可见,这对美术馆收藏作品的固有模式形成冲击是毫无疑问的。
综上,我们面临这样几个状况:一、艺术市场发展迅速,市场价格突飞猛进,而国家用于艺术品收藏的经费相当有限,显见到市场大量直接购买好的艺术品不太现实;二、文化部主管部门批准中国美术馆开展上述几个艺术门类的收藏研究工作,可美术馆上述几个艺术门类的藏品数量和我们实际需要的数量相距甚远。这就迫使我们仔细考虑借用何种方式可以在短时期内获得符合我馆收藏条件的艺术品;三、有相当一部分很有成就的艺术家社会责任感所使,他们有很强的愿望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如此,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实践当中逐步的尝试“以展促藏”。我们无法回避市场的问题,可正如我们的分析:国家开始重视这几类艺术的收藏工作,我们发起这些活动,而这活动又得到了广大艺术家们的积极响应。
二
在“以展促藏”的实际实践中,尽管广大艺术家们有积极响应,可我们必须在两个方面有所保证:一是对参展艺术家的才能给予物资和精神的肯定;二是对将作为未来藏品的艺术品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艺术史价值进行考量。简单说来就是力求保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所应达到和获得的价值定位。我们力求在“以展促藏”的实施过程中来实现这种定位。
“以展促藏”方式的实现过程可以简单的概括如下:
一、确定活动的目的。“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的前言写到:“集当代中国书法家们的才智与成果,向大家展示当代中国书法艺术整体发展状况,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通过展览为中国美术馆的书法收藏和研究提供一批优秀藏品。”不仅仅如此,随后 “陶瓷艺术邀请展”、“篆刻艺术邀请展” 的举办目的亦源于此。
二、确定邀请艺术家。对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尤其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在现今必不可少。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书法邀请展”邀请欧阳中石先生和沈鹏先生参加。两位先生虽然书风各异,却都以高尚的德行、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思想、高超的艺术为当代书坛树立了楷模。“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所邀请的160余位艺术家,主要包括:一是艺术成就已有定评的陶瓷艺术家和著名教授的作品参加展览;一是中青年艺术家。他们是陶瓷艺术界的新生力量,是当前推动我国陶瓷事业发展的中坚。“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共邀请62位篆刻家参加。62位篆刻家来自高校、各地的篆刻艺术机构、专业的报刊杂志社、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相关的艺术机构等。他们绝大多数参加过全国性各类重要展览并获奖,一些人在地方上有很大的影响。
对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做到以人为本,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和深的层面集起相关艺术门类的人力优势,并在对相关艺术门类及其发展现状的深刻领悟的基础上体现出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的有效性,切实做到如实地反映不同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以及他们在当代艺术史构建中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
三、确定入展作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我们力求做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确定艺术家的精品力作参加展览。 “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书法邀请展” 展出欧阳中石先生和沈鹏先生的作品各25件;“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全国范围内选出56位书法家共提交的294件作品,经过多次评议艺术委员会从中确定146幅书法作品参加展出;“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所邀请的160余位艺术家230余件作品入选展出。专家工作组从产区、院校现场初选的作品,与后来寄送的作品资料合计1450余件,在此基础上选出490余件,随后由艺术委员会最终确定参展作品230余件;“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所邀请的62位篆刻家共提交印拓429方,经艺术委员对此评议确定249方作品入选展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艺术性和时代性兼顾,做到见证时代、反映时代。当然,这种反映是当代对当代的认可,将来是否在历史上留得住,成为传统,得到后人承认,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三
在近两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美术馆所构建的这个平台,不同于各级各类的艺术组织、学校教育所构建的任何一个展览平台。其特殊性暂时还无法充分估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与美术馆的功能密切相关:收藏、展示,进入历史,并最终见证时代文化的创新与建设。
如果说2005年及以前我们对“以展促藏”这种尝试性的做法还无法预期的话,但现今实际的实践活动正显示着这些做法的现实意义。
短时间内获得数量可观的藏品。通过2005年11月举办的“中国美术馆当代大家书法邀请展”和“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收藏书法作品81件、2006年6月30日举办的“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收藏陶瓷作品130件、2006年9月13日举办的“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收藏篆刻作品187方(其中178方为原石)。当然数量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质量。作为藏品的当代艺术品几十、几百年后的境况如何,我们无法预知。但对将作为未来藏品的艺术品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艺术史价值要进行切实的考量。国家美术馆的功能要求我们要做到从史的层面切实的反映时代,那么从文化意义和艺术史价值对诸如书法、篆刻、陶瓷等艺术作品进行考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几次活动立足于此,并得到业界和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可。
对相关艺术门类的持续健康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几次活动也许可以证明一点:美术馆所建立的这个以展览的方式来丰富馆藏的平台,初衷并不复杂,但是现在回头审视,我们却认识到了:它的意义显然不只是促进收藏这么单纯。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对中国美术馆所承担国家文化建设的职责,并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此职责的最好诠释,必将对书法、篆刻、陶瓷等艺术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一个展览最终到底能够产生多大的作用与影响,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我们作为这个时期的美术馆人,尽心尽力地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做一点推动工作,这既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理想。
几次活动的举办只是对“以展促藏”方式的尝试性实践,只是一个起点。我们的活动也还只能说是开始——经验积累的开始。我们寄希望于在随后开展各个艺术门类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展览等工作中继续对“以展促藏”方式进行充实和完善。不可否认,在尝试实践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存在。
“但是我们是认真的。我们愿意把活动放置到现实中去深入认知、接受检验。我们真诚地邀请所有关心艺术事业、关心民族文化振兴的朋友们给我们以指导。”
杨炳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