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雨晴:现在的书画市场非常开放,您认为画家现在应该如何把握市场与学术的关系?
王琦:现在很多画家为钱而卖画,只顾市场不讲学术探索,钱卖得很多,但是艺术价值上不去,这样很不好!我个人的观点是作品即要有市场价值,又要有学术价值。现在市场价值和学术价值不成比例,并不是说卖得好学术价值就高,我们画家要把自己好的作品推向市场,有的画家为了市场需要随便画几张,有些卖得很高的作品不见得学术性高,首先是画家不要推出粗制滥造的作品,有些收藏家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学术价值,就收藏不到好作品。
常雨晴:目前市场上不乏一种现象,画得未必好,但是画价很高,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王琦:市场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慢慢成熟,这是必然的,在这个过程中,收藏家渐趋于成熟,市场也会规范。这个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办刊物就是要进行疏导,将好的作品和艺术家推出去,介绍出去,引导市场。
常雨晴:您最早是搞版画的,当时是出于爱好吗?
王琦:我最早从国画开始,小的时候画国画,中学开始学习西洋画,大学画油画,我第一次开展览是开的油画展,参加工作才搞版画,这一搞就搞了一辈子,现在搞不了版画了,画点水墨,我的画不叫中国画,叫水墨画,因为中国画有自己的特点,我的水墨画掺杂西洋画的因素,有油画因素、有版画因素,所以已经不是纯粹的中国画了。我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思画。
常雨晴:您被称为画树高手,为什么对这个题材情有独衷呢?
王琦:我喜欢画树,表现这个题材,我觉得树非常有生命力,而且他的形象很适合艺术表现。
常雨晴:现在国画吸引了大批收藏家的兴趣,版画市场需求量相比之下却小得多,但我听您说过“版画市场不存在危机”,这如何解释呢?
王琦:版画市场在近几年渐有起色,收藏家已开始注意到版画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这种好的势头今后还会逐步发展,所以,我对版画市场是抱乐观态度。
常雨晴:初期的版画家是以版画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出现的,是这样吗?
王琦:当时鲁迅先生提倡版画时就是让版画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服务。就是基于版画比其他画种制作方便,有它自己的特点。我当时搞版画,是因为抗日战争开始了,由于物质条件缺乏,很多油画家和国画家也搞版画了,这是因为版画成本低,方便,简单、快,报纸刊物不需要国画、油画,没法制版,版画可以直接上版,木刻、黑白的,印刷比较清楚,容易出效果。
常雨晴:最早是鲁迅先生给予了一些指导?
王琦:是1931年,他请了日本友人内山嘉吉教了13个学员。教最简单的版画的制作过程。这被看作是中国新兴版画的起点。
常雨晴:当时学习的人如今还有健在的吗?
王琦:最后一个叫陈广,在广州去世了。80年代内山嘉吉来中国时要找这13个人,了解他们的现状,当时有好几个还健在,这就是最早的了。
常雨晴:后来成立了全国的版画协会。
王琦:鲁迅先生一直希望建立全国性的版画组织,但他没有看到,1938年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版画组织。
常雨晴:今年是抗战60周年,举办了不少纪念抗战胜利的展览,其中也有版画展。可以说版画一直没有进入主流吗?
王琦:版画一直没有进入市场。80年代后90年代初进入市场,版画进入市场是在广州,我的两张版画是在广州嘉德拍卖的,8开的,卖了三万多元。
常雨晴:那很高啊!
王琦:现在还有更高的,卖得更贵。现在北京的版画有一些很好,抗战时的最有收藏价值。但是保存下来的不多了。
常雨晴:您对未来的版画市场如何看?您如何看待将来和国际接轨?
王琦:现在的版画市场看好。一是相比之下比其他的画起价低,但是它的优势是可复印几十张。还都是原作。在国际交流非常方便。可同时在二十几个国家展览。过去好多人不知道版画是什么东西,现在逐渐注意,未来会有更多收藏家看重版画。
常雨晴:版画制作过程有什么独特之处?
王琦:有套色版画,有黑白版画,但特点主要是黑白效应。它的制作过程有三道工序:画、刻、印,三道工序哪一道差都不行。
常雨晴:您也积累了很多速写,题材很广泛。
王琦:对,我给美术馆捐了800多幅作品,其中有200多幅速写,包括我收藏的作品,我也捐了。留给孩子就会散失了,不如捐给国家的好。
常雨晴:这可是一笔宝贵财富,好多人不愿意捐。
王琦:美术馆馆长冯远来看我们说,感谢你,感谢你们的孩子。因为我的三个孩子都是学美术的,这些资料没有留给孩子,而是捐出去。重庆搞了我个人的美术馆,我捐了150幅版画,广州美术馆我捐了100幅版画。我的速描不少,解放后汽车厂、水库、我都画过,56年中国第一辆汽车出来,我去厂里画了很多速写,十三陵水库我也画过,这些资料很宝贵。
常雨晴:您办刊物期间还从事创作吗?
王琦:我一生从艺70年,三分之一时间是搞创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搞理论,写文章,我一手拿笔一手拿刻刀,哈哈。
常雨晴:很多人不能兼顾,您如何坚持?
王琦:想办法挤时间,我当教授,搞理论,搞组织工作。52年当教授,88年退休,搞版画创作30多年。版画作品,才不到500幅,太少,比利时的版画家麦绥莱勒有一万多幅作品,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版画家,我的作品太少了,不到500幅,美术理论有六卷。搞组织工作,协会,还有一部分时间搞编辑,作美术杂志的主编。搞教学工作时,一年有两个假期,一到这时就去工厂写生。中国特有的社会条件和时代条件,造就了我们这样的人,不能单一搞创作。这是社会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常雨晴:您的作品没有压抑,给人感觉是阳光、乐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琦:我88岁了,心态、思维、记忆非常好,乐观的心态,对很多事情不在乎。我的格言是,无自私自利之图,无整人害人之心。
常雨晴:您能谈谈对艺术创新的思考吗?
王琦:艺术不创新是不行的,我的观点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因为艺术若干年就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后人把前人的经验传下来,创新不能离开传统的基础凭空创新。时代变了,思维变了,人们的观念变了,老一套不行,必须要创新。对创新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完全丢弃传统,重新另起炉灶;另一种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不断创造。我认为后一种更可取。
常雨晴:最近几年您的创作,有新的艺术特点,您认为自己的创作特色是什么?
王琦:我从事了一辈子版画,反过头来搞水墨画创作,可以说有一些自己的风格。我觉得不管是什么艺术品,都要有自己个人的特点,特点有好几种,时代的特点,民族的特点,个人的特点,个人的特点很重要,既要有民族性、时代性,又要有个性,这很重要,要给人一看是王琦的画,不是别人的画。
常雨晴:您80岁诞辰时中国美协向您致贺词,这充分体现了您在美术界的德高望重。请您给当今美术界提点希望。
王琦:现在有一个好条件,是艺术民主和创作自由已经实现了,改革开放以前有很多条条框框,最近这一二十年应该说是最好的时候,想画什么和怎样画都没有人限制你。创作自由,有些人高兴怎么画就怎么画,什么都不考虑,这也是片面的理解自由的含义。我觉得应该考虑观众的感觉,自由是相对的,你有随便画的自由,批评家有随便批评的自由,观众有不喜欢你的自由,完成一件艺术作品由三方面组成,创作、批评、观众,有艺术作品就有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艺术作品不能离开欣赏者而独立存在,批评是介于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一个媒介,一个桥梁,通过批评家来介绍,批评家一方面要认识创作者,一方面了解观众爱好。批评家的作用就是通过文字把好作品介绍给观众。这三个关系搞不清楚,你始终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常雨晴:您现在最关注的是什么?
王琦:趁现在还有点精力,除了写回忆录,就抓紧时间多画点画,我的画太少,每天写字,有时也画点水墨画,还是版画家的水墨画。(哈哈)
(常雨晴 大雅艺术网主编、中国书画家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