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奇先生最新的作品是一本书:《最后,眼睛总是湿的——一个画家的自语》,已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并于全国各大城市发行上市。
这本书行文很有特色,用书中的话说 :“……只是想写。就像一次谈话,一次聊天,面对着朋友,在路口上遇到的,谁想到将要谈什么呢?感到亲切,又有心情,于是就说下去了。……事实上,突然一个朋友走进,突然一个朋友离开——我们随便翻看着书的一页,眼睛不经意地落到某行字上,然后就从这个字开始,也可向前翻,也可向后看,这就是阅读的开始吧——是的,这种阅读,我以为最好。 ”
看副题以为内容一目了然,那就错了。画家是作者的身份,绘画作为经验进入作品之中,其实这本书的内容涉及比较宽,大体可说是谈生活、谈艺术——谈于现实中我们实际遭遇的一本书。书中将许多艰深的艺术理论问题和独到的学术观点融合到具体的生活事件、绘画实践当中,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获得感悟和启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无论对于艺术实践者还是广大的文学爱好者,都是值得一读的。
正像书的题目带给我们的感受一样,书的结尾处突出展现了画家深沉又复杂的情怀,其实这种情绪或者情感作为整部书的基调是一直存在的。在这里,不妨把它摘录下来,大家品评。
落雪的季节刚刚开始。
北方的萧瑟这时候最为有意思了。我想起了去年的青年大街,也是这个时候,或许再晚几天,路两旁的树上被人挂满了塑料制成的叶子,绿盈盈的。不知出这种主意的人是否还在,——我是不愿意他在的。整个的冬季,直到那些绿色的塑料被拆下之后,我好像才出了口气。我是厌烦的,这无须多讲。
飞机开始降落了。顺着窗户望去,视野里是一片湿乎乎的稻田,没有被水气化掉的积雪,一长条一长条地铺陈在田埂边上,犹如庄严祭礼中的挽帐——洁白装点在赭黑色的大地,自然显现一种难以言说的肃穆。突然,我闪过一种念头:是谁在为大地守灵呢?
我永远也不会知道那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的。
但是我懂得,必须要懂得,这不是抽象的理性的认识,这是一种形象。形象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恰巧与我们的心境相同,因此产生了一种壮阔的,无以伦比的美。这就足以使我落泪了。
情形就是如此。
飞机落下。我走出舱门。走出候机室。走出桃仙机场。在我坐上大巴的时候,我听见了歌声,我认定是大地里发出的歌声。四周已经黑暗一片了。
英雄倒在稻田
像秋天落下的草捆
人们收获粮食
万里无云
鸟儿飞过
孩子睡在家里
场院上晾着淋湿的衣裳
昨夜风紧
淅淅沥沥
天空下了一会儿小雨
无人光顾的旷野
英雄把自己埋进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