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画坛上,周韶华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画家。面对他的作品,你首先会有耳目一新之感;再观之,还会发现他所使用的绘画语言或所谓表现符号,显然与中国传统绘画大相径庭;当仔细品读之后,你会感到他的作品确实是耐人寻味的。
周韶华的山水作品没有太多的巨幅,但所画的高山大河、侧岭横峰以及落日流云等都极有气势。画中景象的气韵扑面而来,具有很强的扩张力和冲击力。同时,与博大气势相关的还有作品中的勃然生气和表现力度,这是画作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从画家一些著述和题跋中可以看到,作者把对山河的描绘与对一种人文精神乃至中华民族历史的表现融合起来。因此,他的作品不只是对所描绘对象的特指,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在表现自然、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投入了自己更多的情感,即使是画家的花卉、静物作品也是如此。
周韶华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形式感。这使作品的面貌与传统中国画拉开了较大距离。除非由于特定的需要,画面上几乎不留空白。画家比较注重形式中的“肌理”,而不刻意保持传统的“笔墨趣味”。“肌理”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写”出,也可以略加制作,如《铁臂江山》、《阴山秋霜》及《风雪天山》等。在色彩的使用上,大胆夸张,敢出惊人之笔。如《秋》、《烛照》、《姑嫂情》及《洗心泉》等作品,尤可见出对西方绘画中色彩的借鉴,这或得益于他先前的水墨画创作经历。从作品总体看,依然是以中国画的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在大多数作品中,既保持了水墨的晕透,又可见出用笔的正侧顺逆和行笔的疾徐。从而,使许多作品带有较强的“大写意”味道。也因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使其保持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在周韶华《世纪风》画册中,我们发现,他一改常规,在一幅作品上以多幅局部的形式展开,而每一个局部又都可以“独自成章”。显然这不是为局部而放大的,这正是周韶华在作品形式构成上的匠心和精妙之处。
尽管周韶华的作品常常具有热烈的情绪和较强的表现性,但他的创作与艺术探索是基于理性思考的。他主张,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要相契合,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要相融会。他的艺术成就也正说明了他的艺术观念上的更新与变革。他不仅在山水画中加入较多的人文意蕴和主观精神,而且在花卉、静物作品中也注入较多的主观性,使之更为粗犷和强劲。在视觉形式的创造中,周韶华以特有的手法,创立了自己的艺术样式,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语言。这些都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意义,并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