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近耄耋之年,然谈锋与思维犀利,青年晚辈不觉有与长者晤面时因年龄和声望所生出的敬畏。近日,得以先睹周韶华的系列近作《荆楚狂歌》(这是他年初大病初愈后集数月呵成),作为晚辈是引为快事的。11月22日,“荆楚狂歌:周韶华新作展”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上世纪80年代初,周韶华作品随其鲜明的艺术主张,在中国画坛上,响鼓重捶,一路走来,不觉已有20余年。回溯他多经磨难的出身形成的经历,他的经历孕育的思维,他的思维铸就的胆魄,皆可在其作品中找寻到明显的印记。他热爱艺术的禀赋,在改变近代中国命运的种种历程中,不断拓开了艺术境界,激荡出了观看人生与自然的胸襟。在回忆文章中,他写道:“苦难并没有把我压倒,白眼冷遇和遭人菲薄也没有使我退却。”看他的作品,我们全然可以这样说——艺术上有胆识者,其作品必是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社会变革所引发艺术新思潮的年代,周韶华十分敏感地意识到艺术创作中文化深度问题,表现出了清晰锐利的创作思想,将目光投注给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明确提出“横向移植”和“隔代遗传”的艺术创作主张,将中国画表现内容与形式语言的创新空间,定位在了由历史编织的经纬坐标之中,其文化意义深刻。今天,我们手持鼠标,可以在电脑前点击世界上的任何一地,空间在切换、放大过程中给予了人们对时间思考以更多的内容。面对这种思考,周韶华以充沛的精力创作了《大河寻源》、《仰韶文化》、《汉唐雄风》和这批近作《荆楚狂歌》。每一系列的作品都以中国文明之链相扣,直逼对历史进行的当代思考,并在纵横中国大地万里之行中,持续着彰显个性的艺术实践。其作品之丰盛,如泉涌不止,体现出了作者思维的连贯与深度和创作状态的饱满与昂扬。在他明确的艺术主张和文化进取目标导引下,将自己的目光与远古文明相汇,逐一扫描萌发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态,并将这种追寻所形成新的视觉表现语言刻意锐化。在搜寻文化研究的方位中,确立了自己的文化身份,用画笔开始奏出一首以大山、大河、大气、大美为主题的交响曲,用“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浓烈的色彩和线条演示着主题的变奏,传递出中华文明的光彩。
周韶华的作品将放眼天地间的感悟倾注所见景物之中,由自然之源追寻文化之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惟无尽苍穹,巍峨山川与不息江河,令无数古今圣贤追问与感怀。大山大河,于常人而言,是沧海桑田变幻中刻出的形态,在贤仁心中却可发出对刹那与永恒的追问,对生命本体孕育其间的礼赞。从楚国屈原仰天亘古的发问始,直至今日,我们仍在受用这种追问所产生终极思考带来创作中的无尽原动力。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悠长与苦难历程,使我们对博大、深厚有近乎先天般的敏锐感受与理解力,对忍辱负重、自强不息有刻骨铭心的群体记忆,更有将这种感受赋予其形象化的才能。即便是在心灵永无休止的探问中,仍可尽享人文物宝的馈赠,领略天地万物之美。
在周韶华的艺术创作历程中,他十分清楚,对社会、对个人而言,进步,哪怕只是极小的一步,都须付出代价。中国所进行的任何改革,其滞阻往往来自对旧有或是习惯的方式利益上的认同或是情感上的依恋。中国画技能性的娴熟与精巧,欣赏中妙不可言的意会,形成了中国文人圆融的精神品质——在中国画的创新中,是否还存在新的视觉体验与审美意境呢?这是每一个艺术上的有志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文化的背景下,我们置身现实与传统的双重围裹之中,凡欲创新,必在尝试一种有锐性的精神品质与物化形式之间认同的平衡,一种新的艺术观点要用物化形式语言去描绘,必然是对传统形式语言样式的截取、放大、乃至解构、重组,去试图增加其精神荷载。尤其在中国画这样一个承载民族精神的绘画形式中,更需要进行以勇气为支撑的探索,谁也不应该轻视这种尝试所潜具的文化意义。这是对时代审美价值观拓展的有益尝试,是对观众评判水准的尊重,更是作者对自我的挑战。周韶华艺术上的执韧,源于他的经历与禀性。他深知,这一步一经迈出,对原有的艺术思维与表现方式断无故态重现之必要,对他人种种质疑亦断无妥协之可能。在这样的决择中,周韶华表现出了艺术上尤为可贵的胆识。
回望历史上中国文人在绘画上形成的放达、愤世、移情或是遣兴之作,多是对世事隐性的参透,或参透的隐性表现,历史的重迫与桎梏使传统中国画的美学意境渐趋萎缩与单一。周韶华在自己的艺术表现中,以当代思维直面历史,摈弃当下种种矫情,割舍牵累小我趣情,抒发风神飘逸、兴会淋漓的激越之情,振奋画面中墨与色的力度。超常的勤奋与思索形成了他对作品语言表现力的格外关注,笔墨在这样大开大合表现中获得了自由空间。
在周韶华这一批新作的大尺度画面中,呈现出了率真的写意手法,图式表现因素更加纯粹。人形与器物的造型在画面构建中出现了较之以前更为硬朗的边缘线,在直接还原的形态刻画中,皴、擦、提、按,繁繁复复,形质相合,技法表现来得更为真切,挥写出了时光刻出的斑驳与厚泽,使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彷佛在注视、抚摸、表现这些瑰宝时击发出的心灵震颤。
欣赏周韶华画作,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阔斧利刃般畅快的表现,笔随神游,自如的挥写中宣泄出在盛世中积蓄着的精神力量,很自然地导引我们进入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思考。
归纳周韶华的艺术思维和创作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放眼——放胆——放笔”的必然轨迹。当你欣赏着画面表现语言的特性时,图式中的主题会在你的视线中赫然耸立,无法隐退;而当你在欣赏和体验表现的主题时,又会回视思索这种表现手法何以能激发出心灵冲击的视觉效能。
将周韶华的作品比做一首变奏的交响曲,应该是十分恰当的。我们期待着这首交响曲的下一个乐章,并向周韶华送上深深的祝福。
(作者:徐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