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末至1999年初的中国艺坛,因为蜚声世界的旅法华裔画家赵无极《绘画六十年回顾展》先后在上海和北京举办而倍受关注。
赵无极先生是当代世界著名的抒情抽象主义大师,在其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创造中,融会贯通了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精华,充分运用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把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国美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赵无极先生本人78年的人生之旅所具有的传奇般色彩,为中西文化的关系做出了令人敬仰的回答。
赵无极先生1921年出生于中国北平,小学和中学在上海北面的小城南通就读。天资聪颖的他,酷爱文学和历史,10岁时便能挥洒自如地画画,而这得到了家人的支持。14岁那年,即1935年,他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在六年的学习期间,起初3年学习素描石膏像,随后两年写生模特儿,最后一年学习油画。学校教授的中国画是明清以降的传统国画,外籍老师教的是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和巴黎美术学院的写实主义画风。面对机械化的写实主义教育,赵无极流露出的却是对构图的“理”与“力”的偏好,注重主题的统一而抛弃绘画的情节性叙事,不到最后学年,便以自己的方式创作油画风景和肖像油画。
1941年,赵无极毕业并被留校,担任教师,在重庆首次举办了个人画展,画作风格深受塞尚马蒂斯和毕加索的影响,因为从这些大师的作品中他找到了与自己的天性最接近的东西,这就是注重表现对象本性而非表面物象。翌年,他在重庆组织了林风眠、关良受、丁衍庸、李仲生、倪贻德和自己的联展,受到当时知识分子和年轻艺术家的热烈欢迎,这是赵无极在中国画坛初露风华的时候。
1948年在父亲的支持下,27岁的赵无极和夫人谢景兰共赴法国巴黎继续深造,寻求艺术的真谛,居住在巴黎的蒙帕纳斯区。赵无极后来回忆道,4月1日上午到巴黎后,他便在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度过了整个下午。正是在巴黎,赵无极确立了自我,开始了一条崭新的艺术探索之路。50年代的巴黎是抽象艺术活跃的时期,刚到巴黎的赵无极在随后的几年内周游欧美等国,结识了当时在世界艺坛十分富有活力的诗人、作曲家,画家和出版商,并在瑞士伯尔尼的一个展览上发现了保罗·克利的绘画,发现了一个与自己的感觉相近的内在世界。艺术不是再现可见事物,而是变不可见为可见,受到中国艺术影响的克利,通过其特有的点线符号语言,使赵无极发现了西方绘画的另一个层面,它符合他在无意之中试图表现的东西,同时也与重“神似”、讲“意境”的中国美学思想相吻合。没有几年时间,赵无极转向抽象创作,以象形文字式的符号象征,来丰富其抽象绘画,画作明显脱离叙事性因素,表现物象之外纯粹的象征意义。
50年代后期,赵无极放弃符号象征的表现手法,而转向更加直接表述精神、渲泄情感的方式,用大笔自由涂抹,在扑朔迷离的色彩光线和复杂多变的语言空间结构中抒发感受,描绘幻象,使中西艺术的融合向深层次发展。他更从1959年开始用创作日期命名作品,为的是让观众不受任何画面之外因素影响而直接体验绘画意境,从这时开始,赵无极形成了自己成熟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回顾赵无极先生50年代后以来40年艺术创作的发展,最令人感佩的是他永远休止地化合中西文化、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勇气与毅力:60和70年代早期,他的作品多以黑、褐等暗色为基调,笔触激烈,充满力度,画面极富运动感,这与他个人的生活不无关系——他的第二位妻子陈美琴久病缠身,终于1972年逝世,离他而去。70年代中期以后,赵无极走出了逝去亲人的阴影,其油画技巧日臻娴熟,色彩变得艳丽明亮,画面更侧重对空间和光线的追求,蕴含天地水火等种种大自然的要素,具有丰富的意味。进入90年代,古稀之年的赵无极的绘画更是炉火纯青,大自然的蓬勃生机经由象外之象的表现方式扑面而来,进一步体现出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
毫无疑问,赵无极先生以他由中而西的人生旅程和由西而中、化合中西的艺术历程,穿越了中西文化的边界,向人们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魅力。他在回顾自己的艺术发展过程时,说到:“我必然说,随着我思想的深入,我逐渐重新发现了中国。……这向深远本源的归复,应该归功于巴黎。”
的确,从西子湖边到塞纳河畔,赵无极先生走过了漫长的艺术之旅,他的部分作品曾回国展出,他本人也曾于80年代中期回母校中国美术学院谈艺授业,但这次集其六十年绘画生涯的精品回国办展,是他多年的宿愿,得到了中法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此次展览欣然题词:“氤氲化醇,融合创新”;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为此次盛事的题词中写道:“赵无极洞彻我们两大民族的天性,集二者为一身,既属中华,又系法兰西。他的艺术,吸收我们两国文化的精粹,深得其中三昧,即审美的高雅,借鉴他人的恢廓襟怀,对事物本质始终有推陈出新的探索。”
在西方表现形式中贯穿东方美学思想,造就出意象新颖、风格卓异的艺术、在东西方文化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这就是赵无极这位世界艺术大师带给人们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