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纸上导演黑白梦赵无极在他的漫游时代.一度做过毕加索的邻居,80多岁的毕加索对这个矮个子中国年轻人一直青睐有加。50年后.当赵无极自己也进入耄耋之年.在法国人心目中.他已经和毕加索一样声名显赫。他终于走出毕加索的阴影和荣耀,成为新一辈人仰望并企图逾越的图腾。他在纸面上导演的一场场黑白梦境.征服了以挑剔著称的法国人.更让全世界重新发现了潜伏在纸上的中国——它所倡导的艺术传统与彷徨中坚定的变革。“安德烈•勒庞”号邮轮停泊的地方.是1948年愚人节的法国马赛港。彼时的赵无极仍不明确.命运将以怎样的姿态接纳他这个跨海而来的中国年轻人。他只是知道.28年前.老师林风眠也曾踏上同一片海岸。他还记得老师的忠告,留学两年然后回国。老师说,中国艺术家很难获得法国人的认同。对那个时代所有揣着梦想远航的中国年轻人来说.这是一场无从逃避的轮回宿命。有言欲言年轻的赵无极只是下定决心,不再做一个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画家”.不再画水墨画.不再搞“中国玩意儿”。这样的念头早在他负笈求学杭州美专期间.就已经根深蒂固。他反抗传统.在他眼里.当时的中国画已经沦为技巧的崇拜和模仿,不断陷入重复传统的泥淖之中。“美和技巧被混为一谈.章法用笔都有了模式,再没有想象和意外发明的余地”。杭州美专的学习既让他获得了对绘画最124chneseworl0初的认知和基本技法.也让他愈加反感和叛逆。他反感中国传统的形象思维对艺术的影响.“山水”可以代表“风景”.赵无极却不认同.在他心目中.只有“自然“才是至高无上的.自然中存在着太多难以表现的内容,他希望自己能够捕捉的.不是对自然的再现.而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那些能够触动内心的空间和瞬间。恰恰因为人们常常容易忽略它们的存在,它们才更有表达的余地和价值。当人们仍然执迷于墨迹泼酒的萧萧落木与远山.赵无极却开始冥想.怎样将风和虚空,以及空气的流动.安置在纸上.当人们仍然臣服于黑白光晕交错的水墨世界.赵无极看到的却是色块撞击之后,“空寂的白色、安详的蓝色、令人绝望的紫色和枯黄色”与传统的黑白界的认知,无从传达那些情感的瞬间.并且.至关重要的是.当时的绘画界拒绝思考这样的问题。它们像潜伏在大地深处的水流一样,激励着赵无极的灵感.又折磨着他。林风眠给予赵无极足够的关注和宽容.鼓励他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最终.他踏上老师曾经求学的土地。“传统不能让我畅所欲言。”赵无极回顾那段岁月.如是评判。他决定和法国人通常所称的“中国玩意‘(Lachinoiserle)彻底决裂。那时他略显天真地以为,黑白梦注定会是一场不归的旧梦。无题之题抗拒传统的念头.从赵无极初到巴黎即盘桓于卢浮宫的那个下午开始.变得愈发坚定执著。《蒙娜丽莎》.波提切利和安杰利科的作品刺激着赵无极.他知道.自己终于看到了另一种绘画。就如同那个充斥着交锋与融会的时代当东方遭遇西方.从经济、制度乃至艺术、文学等领域催生的反应.激励着一代年轻人。赵无极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从未尝试甚至仅仅是想象过的。大量新型表达方式让赵无极晕眩而震惊。野兽派对色彩的经营,立体派对空间的解构,极大地丰富了他对空间贫乏的认识.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之外.还有更多调色板上未曾发现的元素存在着。他不断地揣摩别人的绘画意图.进而陷入反思甚至自责之中.贪婪得想要快速彻底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和眼光。他模仿夏加尔的技法时,不断审视自己相对贫乏的想象力.他模仿马蒂斯的作品时.不断反观色彩与空间所构造成的复杂关联j他废寝忘食地观察教堂壁画.揣测布局技巧和对空间的塑造。他开始变得更果断.勇敢.坚定.不再对应用色彩感到胆怯。他曾将黑、灰、白几种色彩营造的中国画定义为“悲剧”.然而.他仍不敢大胆地选用过多的色彩来堆砌自己的作品.慢慢地.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对空间的把握仍然无法使赵无极满足.他需要寻求空间之上的一些内容。在法国的前十年.他仍然局限于叙事性的绘画主题,《父亲的花园》、《暴风雨前夕》。《火灾》.《城市的痕迹》、《分裂的山》。他不想讲述故事,但是.西方的绘画传统又迫使赵无极不得不陷入这种叙事圈套。他仍然不知道该怎样兑现自己最初的承诺,画自己真正想画的东西.那些关于生命的元素。
赵无极 纸上导演黑白梦
时间:2009-03-20 09:30:25 | 来源:《华人世界》2008年第3期摘录
ID为15685的组件出现问题!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