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价值是重要标准 曾成钢谈《彝海结盟 红军长征》

时间:2009-03-18 16:54:25 | 来源:文化传播网

编者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将于明年5月交付作品。本报继6月26日推出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国画)的专题报道后,本期聚焦雕塑创作,通过作者访谈、专家点评等形式,继续跟踪创作现状。

彝海结盟——红军长征(雕塑) 曾成钢

《美术周刊》:您选择了“长征”题材来创作,“长征”对您有哪些启发?

曾成钢:我们回顾长征,是为回忆并纪念这一段艰难的历史岁月。它为我们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留下不屈的精神。在那样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人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为支撑坚持下来?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可能再生,相同的状态也不会再有,但长征对每个人都有启迪,激励着整个民族向前发展。历史像拐杖一样帮助我们,当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翻阅历史,我们会收获信念、勇气、新解。

《美术周刊》:您选取什么切入点来阐释那段历史?

曾成钢:我想通过长征中小叶丹和刘伯承歃血为盟结拜兄弟的故事来表达为了民族解放不惜生命的精神,在此,兄弟之谊升华为民族团结的情谊。这个故事很曲折,也很奇特。我翻阅了一些历史资料,也看过一些相关的纪念碑、雕塑或画。我比较关注如何做得与众不同,更有当代感。想象当时的情景,人们穿着富有民族风情的服饰——在河边,歃血结拜,对天发誓的戏剧化过程,舞台效果极强。在表达上,我想借鉴舞台效果加强雕塑语言的表现力,比如两个人都半跪在地上,手拿两碗酒,一抔泥土,对天发誓等。

这件雕塑作品分为四个部分:两个人,彝族举行仪式的旗子,再加上旁边一个士兵牵着一匹马。史料中,他们成立第二个乌故支队,临走的时候小叶丹送刘伯承一匹骡子,而那面旗帜却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雕塑创作中,往往要以一当十,通过拉长故事,使历史更有叙事性,更有可读性。

《美术周刊》:在一件雕塑当中怎么样才能诉说这么多内容?

曾成钢:作品中的人物、旗子等的安排,有代表性,有意图和作用。比如骡子是什么意思,或者旗帜与人物的关系。在我们不解读、不熟悉作品背景的时候,只能感到朦胧的意图,待到弄清了来龙去脉才明白其意义。阅读历史作品时,应该懂得历史背景。艺术家也应如此。也许艺术家本来对这段历史不清楚,但要依据这段历史展开创作,理所当然地应该翻阅大量资料。

《美术周刊》:对于现在的艺术家来说,历史题材不是他们创作的主要题材,您怎么理解这种冲突?

曾成钢:是的,很多人觉得这是“红色政治”“红色文化”,离我们很远。但我们不要把它变成一种政治口号或以政治为目的的创作。当此项创作变成讴歌民族和国家时,就会把作者自己融进去。这样,艺术家心里也很充实,而且不同内容的作品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风格材料去表现。这些都是艺术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想,重要的是历史是否感动了艺术家,艺术家是不是真正投入表达。

我们这代人有幸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历史责任和艺术品格。可能再过50年、100年,人们觉得这件作品不满意,那时会有后来人重新创作。

《美术周刊》:历史题材的雕塑作品除了再现历史真实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艺术价值吗?

曾成钢:前提是作品应该是一件艺术品。一旦主题、内容确定后,最重要的就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艺术效果和艺术语言。每位艺术家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艺术追求或审美情趣。而组织者、评选者的思想应该开放,应以艺术品的价值来审定,允许作者在追求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时候,有自己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演绎,使艺术表达更生动。如果仅仅拘泥于历史真实的再现,那么某些题材创作的艺术性、可塑性会差一些,因为艺术首先是视觉上的。

现在大家一谈到“重大历史题材”或者某些重大题材的东西时,常常被题材给框住了,于是就一味注重大场面、人数多等等,但是题材的博大不等于作品的伟大,什么样的题材都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而只有作品的艺术性才能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感受。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