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法:水是中国画的灵魂

时间:2009-03-18 15:17:54 | 来源:何水法官方网站

 

藕花多处浴鸳鸯(国画一九九八年)

对于花鸟画家何水法来说,春暖花开时节总是他最忙碌的时候,每天都不会闲着,赶着各色花卉的花期走遍各地,观察写生。

“开完两会回去的时候,正好是杭州最美的季节,迎春花开了,二月兰开了,樱花开了,桃花开了,杏花开了……”记者最近见到何水法是在不久前召开的两会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正在完善自己的提案,说起故乡的花卉真是如数家珍,谈及他精心准备的提案、他创作花鸟画的心得、近年外界对他的一些争议,快人快语,话匣子打开了一时就收不住。

一定要临摹真迹

“我写了5个提案:一是提出青少年美育教育刻不容缓;二是呼吁馆藏场所不该‘怕虎关山’,应开放国宝真迹,让每个国民更好地领略中国艺术珍宝;三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传统文化教育熏陶要从娃娃抓起;四是提出奥运会要加强文化效应,要借奥运文化热来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五是大力发展中国艺术市场。”身着红色中式上衣的何水法对参政议政满怀热情。

何水法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先人创作的经典之作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就拿书画来说,从两宋的花鸟画,到元、明、清各个时期,都有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是后人仰慕和学习的典范。但是,这部分精品都藏在深宅大院,一般人是看不到的。“让人们到哪里去饱览中华文明、去欣赏和学习历代的书画精品呢?我们不能把自己最值得骄傲的文化放在仓库里。这么多的国宝放在仓库里,看不到,真的很可惜啊!”

何水法回忆,当年他的导师听说浙江展览馆正在展出历代中国画作品,其中有一幅明代工笔画家吕纪的《山茶双雉雪景图》真迹,一定让他去临摹,他当时不以为然,经过一个多月的临摹后才知道前辈的一片苦心,让他从中得到中国传统的妙谛,终生受益。

他至今记得30年前去故宫博物院临摹林良真迹的情景。明代大家林良不仅善画翎毛,又善花卉。他画鸟,取水墨为烟波出没、凫雁喋唼之态,画花著色精巧,树木遒劲如草书。“那是1978年,在故宫看到了明代大家林良的真迹《双鹰图》,有八尺呢,别提多激动了。”他趴在地上画,画完一天背都直不起来了,可他还是连着去了数天,直到临摹完了整幅画还舍不得走。

“印刷品、复制品与真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学中国画艺术的人在学习传统时不能见到真迹,不能经常观看和临摹历代名家诸如八大、陈老莲、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中国古今画家的作品真迹,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何水法对临摹真迹深有体会,“一定要与真迹对话,与大师对话,才会有质的飞跃。”

看花如看老朋友

何水法爱花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他在家里养了很多花,还嫌看不够,常常到大自然里看花赏花画花。如今,年过花甲的他依然花里来花里去,哪里花开就追到哪儿。平时他难得与家人逛一次公园,可一看到花就停下不走了,家人也只好在边上等着,常常是一等就是好几个钟头,家人都看累了,他却浑然不觉,目不转睛地仔细观察,俨然一个“大花痴”。

为画好牡丹,他无数次到杭州花圃和花港观鱼等地观察,写生稿堆起厚厚的一摞。他还多次到有“牡丹之乡”称号的山东菏泽去画牡丹,上世纪70年代,他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从招待所骑40多分钟自行车到赵楼写生,戴着草帽在太阳底下一坐就是一天,中午也不休息,一杯水,两块饼,直到天黑再返回招待所。

“花是有生命的,因而也有情结,我去看花,就好比看老朋友一样。要带着感情去看,这和不带感情是不一样的。风晴雨露,晨霞暮霭,各个时期、各个时间是不一样的。当时的环境也不一样,公园的恬静,山田的野趣,各个地方的意境是不一样的。每次看的感受不一样,一花一草的情结在心中,自然笔下的画就能生动起来。”他认为,花鸟画家不能老呆在书斋里,那是画不好画的。

在他看来,画花是画一种感悟,画一种精神。“没有对一花一草的细微感受,怎么能创作出千姿百态的花鸟画呢?山水画家胸中要有丘壑,花鸟画家也要有。花是有生命的,大自然里的花才有生气,所以我们必须多写生,到大自然里感受植物的气息。”

何水法这个人特立独行,画也有点“个色”。他笔下的题材有些是不起眼的小花,如迎春花、一串红……密密麻麻地布满整个画面,与传统中国画讲求“留白”几乎背道而驰。这种“密集全景式”的花鸟画构图一度引来争议。“我这个画法一开始受到一些非议,说我的作品画得太满,其实满有什么不好?这是一种形式,好与不好不在于满与疏,关键是要有神韵。好在现在大家都接受了。其实,这种构图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山水画——层峦叠嶂,只不过我把那些原本画面中的假山石都换成了生机勃勃的花卉,变成了花的海洋。”

“水法通则八法通”

何、水、法三个字平平常常,但组合在一起似乎别有深意。何水法说,这个名字是他父亲起的,从来没改过,现在看的确意味深长。“我常用的一方闲章是‘气从何来’,我姓何,气从‘何’来,气从‘水法’来。”

“休言泼彩是新路,水法通时八法通”是陆抑非先生看他的泼彩牡丹后的题跋。何水法曾经写过一篇《水法通则八法通》,深入探讨了中国画与用水的关系。在他看来,水之用法是否得当,着实影响一幅画的意境与神韵,好似鱼与水的关系。

何水法对吴冠中先生提出的“笔墨等于零”不以为然。“那不对,属于不懂啊,笔墨怎么等于零呢?没有笔墨还能叫中国画吗?我曾讲过,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线,水是中国画的灵魂。我们千变万化都是靠水啊,犹如万物生长靠水一样。一笔下去,墨分五色,如何分呢?靠的就是水的妙用,没有水就没有变化,那就干巴巴的了。”

不少人认为,花鸟画经过历代大家的妙手已臻极致,正在走向穷途末路。何水法用自己别开生面的创作反驳了这一悲观论调。他说,画家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花卉新品种层出不穷,真是千姿百态。随着国门的敞开,外来花卉日益见多,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几种题材,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掘,有所发展。”

对于身边朋友戏称他为“何大师”引起的争议,何水法淡然地表示:“我从来没说过自己是大师,这是别人对我的尊称,对我的调侃。”虽然自己不称大师,但他认为“应当鼓励出大师”,希望身边的朋友里能出大师。“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提出,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大师?讨论大师没有禁区,我们不反对大师,但大师是有标准的,只有那些在艺术造诣上真正有独到之处、被后人公认的天才才能被称为大师。”

(摘自《中国文化报》 2008-04-03 作者:续鸿明)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