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群版画艺术七十年”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时间:2009-03-18 15:03:49 | 来源:艺术中国

由广东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西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土地与人民·力群版画艺术七十年”将于2004年8月13日至9月5日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展出。此次共展出作品78件。

由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虽然只有70来年的历史,然而,她无疑已经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力群先生不仅是新兴版画艺术艰辛而坎坷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而且是新兴版画的先驱者和代表人物之一。

19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是一片苦难的土地,力群目睹身受,哪能无动于衷?他的木刻《采叶》表现的就是苦难的人民采树叶充饥的情景。画中那头顶箩筐不谙世事的孩子,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生计和母亲的哀愁,使人顿生怜悯之心。应该说,力群早期的木刻在技法上受梅菲尔德、麦绥莱勒等的影响较深,此外,苏联的版画对力群的木刻创作影响也很大,比如他的的《鲁迅像》、《收获》等,就带有苏联版画那种工细、装饰性等明显特点。

1940年初,力群到了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担任教员。延安时期是他思想深化、知识积累和艺术创造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许多模糊不清的问题开始清晰起来。力群认识到为作品大众服务的重要性,而要使自己的作品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民族化的发展方向又是关键。因此,他向民间的、民族的艺术学习,抛弃了以前的明暗、阴影,改用线刻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段,这使到力群的木刻作品无论在表现题材或艺术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丰衣足食图》吸收民间剪纸和年画的表现手法,有着强烈的装饰趣味,是这一类型的代表性作品。

1949年以后,社会主义的和平建设时期同样需要艺术家去表现。力群的套色木刻《春夜》是宁夏一个农村公社办公室外景的写照。寒夜中,窗户透射出的灯光,梨树下停满的自行车,办公室门旁的播耧,这一切反衬出室内共商春播大计的热列讨论。这样的作品,如果作者不是置身于农村生活的漩涡之中,对农民缺乏深切的了解,那是难以想象的。此外,大量以风景、花卉为题材的抒情性作品在力群刀下出现了。如《瓜叶菊》、《黎明》等,它们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文革”之后,力群的作品仍然以风景、花卉为主,是“文革”之前抒情风格的延续,但更注重童趣的追求。或许是经历了人生的劫难,更感到生命的可贵,一幅幅新作就如一曲曲生命的赞歌。《天山之夏》、《清泉》、《鹿园》、《林间》等均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林间》中那两只正在树干上嬉戏追逐的小松鼠,仿佛就是两个活泼伶俐的顽童,是一幅难得的赞美人生春天的作品。应该说,力群晚年的作品更注重在审美上的价值,抒情色彩极浓,读来真切感人。诗人艾青曾说力群的作品是“木版上的抒情诗”,的确是这样。

情的感染,美的享受——略谈力群的版画艺术

李桦

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两种伟大的力量:情的感染力与美的享受。这既产生于作品的内容,又来源于作品的形式。艺术家必须两者兼顾,他的艺术才能达到完美之境。如果偏重哪一方面,都会使作品失色的。这就要求作者首先有进步的思想,忠于人民,在创作时,从生活出发,以艺术家的眼光,从现实中摄取最受感动的题材,然后运用最恰当的艺术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这是革命现实主义的观点。我们用这个观点来欣赏力群的木刻,就可较全面地理解他在艺术上的成就。

力群是1930年代由鲁迅先生培养而成长起来的老一辈木刻家之一。他选择了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是从1933年参加“木铃木刻研究会”,参加当时的左翼文艺运动时开始的。在《木铃木刻集》二集的《写在刊前》上面,曾有如下的宣言:

“许多人说,现在艺术家的任务,不是尽在色和形的抽象上面用功夫,重要的是在使艺术的内容接近于大众,才是艺术自身的生命。不错,艺术的制作,是不能离开大众的。我们虽然尚未能把握到艺术家的任务,可是对于艺术的使命,当尽我们的所能来尽力的经营。”

这段话说明“木铃木刻研究会”的艺术观点,同时也说明作为会员的力群的艺术观点。40多年来,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这条为人民的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但是,艺术作品决不同于政治文告,它必须通过完美的形象和艺术的技巧,来为人民大众服务。所以力群也十分注意艺术形式的探索。他的木刻选择优美的形象和简练的色彩,创造独具风格的纯朴的艺术语言,使观众通过美的享受,从而潜移默化,感染到他所传播的高尚的感情和进步的思想。这是力群木刻的特点,也是力群艺术的成就。

就内容来说,力群的木刻鲜明地反映各个革命时期的现实斗争,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通的。作于1930年代的《三个受难的青年》、《流民》和《日寇武装走私》描绘了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命运和空前的民族危机。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创作的《帮助抗属锄草》、《伐木》、《丰衣足食图》、《帮助群众修理纺车》则反映了延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成果。《送马》歌颂了晋绥边区军民同心协力进行艰苦抗战的情谊。解放以后,力群的木刻尽情地赞美新时代的新生活,如《春游》、《林茂羊肥》、《春到山区》,都洋溢着愉快明朗的感情。

就形式来说,力群的木刻创造了一种朴素无华的版画艺术语言,充满着浓厚的民间色彩;那种单纯的刀法,浑厚的黑白对比,艳丽的色彩,以及近乎稚拙的纯朴形象,都能使观众感到亲切而易于接受。他的后期作品,那表现人民生活的基调虽然不变,而形式更趋优美,意境更为抒情。这是因为时代已从革命战争转入和平建设,作者的感情也随之而变了。到打倒“四人帮”以后,力群倾向于对大自然的赞美,以表达那种愉快浩荡的心情。如最近创作的《清泉》和《春风》就可以看作是这种优美形式的新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作者的艺术更臻成熟了。这两幅木刻,是用非常纯朴的艺术语言诱导观众的精神进入一种深幽之境的。欣赏《清泉》,使人如置身于微风拂脸的溪边,在花草从中散步。听着潺潺水声,呼吸着清新空气,油然产生心旷神怡的快感。欣赏《春风》,使人看到疏林中小鸟的飞跃,感到冬去春来,眼前闪现一派生机,心里产生无限温暖。这些美的享受使人精神奋发,情操向上,审美提高;埋头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民,非常需要这样有益的精神食粮。

1980年6月22日发表于《光明日报》《东风》副刊

写在力群版画展览会场上

王琦

1930年代我国早期的木刻活动家,到现在仍然一直坚持创作的已寥寥可数,力群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我和他相识是1938年在武汉,当时我们同在郭老领导的第三厅美术科工作。我曾亲眼看见他怎样制作《抗战》、《这也是战士的生活》等作品,他在木刻上那样浑厚朴实的艺术风格,正象他本人一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在重庆负责中国木刻研究会的工作,在1942年曾经由《新华日报》的同志转到我手中一大批延安的木刻作品,其中古元、彦涵和力群三位同志的作品,使我和在重庆的许多同志都感到惊异。它不仅显示了解放区革命木刻的新成就,而且也标志了我国新兴木刻的新水平。力群的《延安鲁艺校景》、《听报告》、《帮助抗属锄草》、《饮》、《伐木》、《削萝卜》等一系列作品,在1942年“第一届双十全国木刻展览会”上,吸引了广大观众和艺术界的注意。这些作品说明力群在艺术发展上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表现手法越来越多样化,版画艺术语言越来越丰富多彩。作者善于吸取外国版画各家之所长,为自己所要表现的不同题材和主题思想服务,而且善于把一般绘画的素描关系转化为版画的语言,保持了木刻艺术的特点。《延安鲁艺校景》对于光影的巧妙处理,黑白部位的妥善安排以及刀法的熟练运用,我认为都堪称完整之作。《饮》画面上人物的肌肉解剖和明暗色调的变化,都有细致生动的刻划;人物虽然是侧面,却表现了陕北农民的显著特征。我们不仅看到他那敦厚笃实的面容,而且还看到他经过风霜和烈日晒过的黝黑的皮肤。还有《听报告》里那个抱着孩子在喂奶、一面听着报告一面在做笔记的女干部,认识她的人一眼看去便知道是作者的爱人。这些作品经受了时间的考验,直到40年后的今天,使我们看起来仍然感到十分亲切,在艺术上仍然具有高度的欣赏价值。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我又得到力群同志的新作如《帮助群众修理纺车》、《丰衣足食图》等,看到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明显变化。他更多地吸取了民间木版年画、剪纸、窗花的特点,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使这些作品变得更加单纯、朴实、简洁、明确,更接近于广大工农兵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这显然是作者在1942年经过延安文艺整风后、深入生活向民间艺术学习所获得的成果。

鲁迅在生前曾经指出,向自己的传统艺术学习,向外国的优秀艺术学习,是发展我国新兴木刻的羽翼。我认为力群同志在这些方面都作过很大的努力,并从自己创作实践上体现了可喜的成绩。

建国以来,力群同志在繁忙的行政事务工作中,仍然坚持木刻创作,产生了一系列表现人民生活与描写大自然风光的作品,在1950年代,力群同志曾经到过太行山一带体验生活,他对太行山特别有感情,他见到过去革命烈士们用鲜血洒过的土地,在今天已生长出丰硕的果实,艺术家面对着遍山红似锦的新鲜景象,情不自禁地创作出象《太行山风景》那样优美动人的画幅。这幅作品是以丰富的色彩和刀法的生动活泼著称。在同一个时期,作者还创造了象《黎明》、《北京雪景》那样清新、幽雅而富有抒情诗意的作品。还有一幅为人们所称道的静物木刻《瓜叶菊》,在表现手法上简洁有力,用刀挥洒自如。力群同志还力求从粗犷奔放的风格中去追求画面的装饰感。在一般情况下,绘画的装饰风总是易于和严谨精细的风格取得协调,正如中国画中的工笔重彩比起水墨写意画来更富有装饰感一样。可是民间的剪纸、窗花,却是在简朴、有力的图象上出现很好的装饰效果。力群的带有装饰风的木刻,我想正是从民间美术那里汲取营养而发展起来的,他的《百合花》、《紫露草》、《帘外歌声》、《林茂羊肥》、《清泉》、《林间》等,我认为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好作品。

1960年代初期,力群同志曾去宁夏农村工作、生活了一年多。在那里,他一面辅导当地的青年版画作者,一方面又勤奋地进行创作,在一年中共创作了12幅木刻,打破他历年创作的最高产量。这些作品表现了西北农村在度过三年灾难时期后的新面貌,作者以抒情的画面歌颂了当地人民在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如《耧声响遍黄河岸》、《浪稻季节》、《秋曲》等,和以写景为主的《溪边》、《春到山区》、《春夜》等作品同样引人入胜。

“文化大革命”后,“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并没有使老一代版画家气馁,力群同志已年逾花甲可是仍然以旺盛的精力继续握起刻刀从事创作。从1972年到1980年的一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愈到老年,他的作品也愈入化境。他不断在表现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他反对艺术上的墨守成规和老一套作风,鼓励青年版画家要大胆创新,要为版画的民族化、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而力群同志在近年来的创作实践中,也经常向自己提出这样的课题。不久前在黄山召开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大会时,力群还同许多年轻人一道完成了攀登天都峰顶的壮举。我祝愿他在今后的创作上,以同样的勇气和毅力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为我们的新兴版画艺术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心灵的探险——漫谈力群版画艺术

牛文

有人说,艺术批评是“心灵的探险”,有道理。艺术欣赏者,由于美的吸引,情的感染,而步入作品意境中漫游,曲径通幽,登堂入室,最后,才抵达作品主题的核心。如还想探索画家的创作甘苦,心灵奥秘,就难了。因为艺术创作是精神劳动,画家的精神活动是非常复杂、丰富的。创作的妙道,作品的精微之处,只有作者自己知道。旁观者就画论画,凭形象导航,也只能算是猜想。而且往往猜对的不多,猜错的倒不少。我谈力群版画艺术,自然也难免是一次心灵的探险。

力群具有诗人的气质和艺术家的才能。“画如其人”嘛!作品就是例证。1930年代在太原创作的木刻《采叶》,是小题材,但含意并不小。一片树叶和一棵枝叶丰茂的大树相比,是很小的。但画家如能抓住一片树叶飘落的情景,加以描绘,可以预示季节的变化,这叫“一叶落而知秋”。

19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人民的苦难,浩如汪洋。力群是目睹身受的。他怎样进行艺术概括呢?就抓树叶。画贫家母女相依为命,挣扎在死亡线上,采树叶果腹。“一石击破水中天”。一个采叶的情节,打开了读者想象的闸门,展示了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广阔现实图景。

艺术作品是人民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好作品总是小中见大、少中见多的。

《收获》也是1930年代的作品。作者描绘的是一个未成年的农家孩子,背负着一捆高粱,挂着几个萝卜,手提菜篮,默默无声,踏着沉重的脚步归去。这就是农民的收获!这就是旧中国农民艰难的人生道路。

饱含农民哀伤感情的《收获》,作者却运用优美、装饰、抒情的语言来诉说。创造了旧中国农村贫穷、哀愁、沉闷的意境。观此画犹如欣赏一曲《江河水》,从容不迫的旋律,如泣如诉地奏出农民的痛苦、哀怨的感情。令沉浸在艺术享受中的人们,心越加忧郁沉重。

高尔基说:“主题是生活暗示给作家的。”那么,作家、艺术家也只能过对真实生活的描写,再把主题暗示给读者。力群作品的主题思想,总是含蓄在形象之中,耐人寻味。

抗日战争爆发了!这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战争的胜败将决定中国的命运。全国人民奋起抵抗,群情激愤。力群却仍然搞他熟悉的农村题材。抗战初期创作了《人民在暴风雨中》描绘一对农村夫妇在暴风雨中前进。画面上仍然弥漫着田园诗般的优美情调。但天空却响起了雷声,大地卷起了巨风,暴雨倾盆而下。农村哀愁、宁静、沉闷的气氛,已是一扫而空。此画令观者精神振奋。它的产生难道是偶然的吗?为什么描绘农村普通生活情景的作品,竟能让人们联想到中国人民正在经受抗日战争风暴的考验呢?

作者出生于农村,对农村人物、风景,以至花木、草虫,都很熟悉,都充满感情。对风、雨、晴、晦等自然现象也会触景生情。作者的多愁善感,是出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显然,他描写风风雨雨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抒发自己和亿万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精神。由于抒写了博大的天下之情,就使一幅不大的版画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人民在暴风雨中》构图严谨,细腻写实的手法,刻划出准确、生动的人物形象。黑、白、灰布局有致。刀法在统一中求变化。从而真实地再现了农村暴风雨来临的情景。

艺术的真、善、美,“真”总是打头的。如果艺术家对生活没有真切的感受和真实的描绘(决不是如实描写),就破坏了生活的真实,也破坏了艺术的真实。作品一旦失真,什么深刻的主题思想,崇高纯洁的感情,美学理想等,就统统失去了形象的依托,成为魂不附体的空壳。不真,哪有善和美呢?

当然,1930年代的中国新兴版画和力群的版画创作,都还处在童年时期。艺术上还不尽成熟。艺术风格仍有着明显的西方木刻的影响等。但人民还是欢迎版画。称颂它为“革命的艺术”、“人民的艺术”!这就因为版画和在黑暗中苦斗的中国人民是同生死、共命运的。版画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心声,因而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这些作品不但在当时有鼓舞作用,而且成为形象的历史见证。应该承认是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和强大的生命力的。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本质上都是宣传。但首先要是艺术!力群一贯注重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几十年来,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开拓新的题材领域,也不断对艺术技巧、艺术形式、版画的民族化等进行艰苦探索,力求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不断创新,因而取得了创作的丰硕成果。他的这种努力是很可贵的。早在1930年代就为鲁迅先生所注意,并给予他热情的赞扬。

1940年代初,力群奔赴延安。解放区新的生活、新的艺术观众和新的艺术欣赏要求,促使他在创作上进行新的努力。他努力把握新的主题,探索与新主题相适应的新的艺术形式。

力群经过国统区的动乱生活,来到和平民主的陕甘宁边区,在“鲁艺”过着较为安定的生活,他开始探索版画的新风格,力求摆脱西欧影响,勤奋地创作了《饮》、《伐木》、《鲁艺校景》等较为优秀的作品。

经过延安文艺座谈会,深入边区人民生活之后,他又创作了《帮助群众修理纺车》,围绕修纺车的情节,塑造了农村妇女的群像,每个人物都作了深入细致的刻划,个个栩栩如生。如画的右下角坐小板凳的老人,农村老太太特有的专注神情和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足见他的农村生活基础的坚实,塑造人物的能力也大有长进,较好地表现了解放区的新生活和新主题。明朗的画面,洋溢着自然、平易、愉快、欢乐的气氛。同时期创作的还有《丰衣足食图》、《送马》等好作品。作者在版画民族化的道路上大大地迈出了新的步伐。

力群在深入边区农村生活中,不只找到了创作的不尽源泉,也引起了自身思想、感情、艺术趣味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为他的新作奠定了健康基调,把他的创作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和更高的艺术境界。这是他创作上新的转折点。

力群创作的路子很宽。涉及到人物、风景、花卉诸领域。以人物为主的版画作品多,艺术性强。风景、花卉版画作品数量也不少,艺术质量也属上乘。有人还认为,他的风景、花卉作品更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甚至说他应该是一位风景、花卉版画家。这些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在全国解放前,作者的创作精力总是集中在人物版画上。创作的主要成就也是人物版画。这是为什么呢?用老生常谈的话说,是因为“斗争需要”。不是吗?从1930年代力群搞木刻开始到全国解放,几十年间,中国连续不断地打了三次战争,中国人民和国内外反动派在炮火连天中,进行着生死搏斗。严酷的现实,决定着艺术家的创作方向,也对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战争中,也有战地的抒情,但人们欣赏战地黄花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顷刻之间,新的战斗又在前面召唤了!因而力群在表现风景、花卉的版画作品,也就不可能是主要的。

全国解放以后,祖国出现了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社会主义的和平建设时期来到了。情况变了,人民群众多方面的艺术欣赏要求,需要满足。同时画家队伍也扩大了,有可能作较细的分工,以发扬各家之长,求艺术之精。于是力群在党的百花齐放文艺方针的感召下创作了诸如:《百合花》、《瓜叶菊》、《黎明》、《北京雪景》、《春夜》、《山葡萄》、《林间》、《鹿园》、《夏风》、《春到洞庭湖》等花卉、风景木刻作品。这些作品情调健康优美,艺术性很强。对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美的欣赏要求,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力群对他的描绘对象深感兴趣,并且选择了最适宜于造型艺术表现的题材,因而作者的感情、艺术特长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些作品是顺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而产生的。

力群在延安创作的《延安鲁艺校景》和《伐木》等风景木刻,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至今大家还在谈论。套色木刻《春夜》是解放后的作品。新月当空,寒夜深沉。老梨树在残雪中吐露新芽。公社办公室外停满了自行车,可以联想到室内是挤满了开会的人,室外清冷、恬静和室内的热烈争论。笼罩全面的冷色调子和门窗上放射出的温暖的橙色灯光,形成动、静、冷、暖的交错对比。充分发挥了版画艺术的特长,具有生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山葡萄》是一幅装饰性很浓的、富有创造性的套色木刻。这是力群向中国花鸟画学习的产物。在构图上是别开生面的,在色彩上是不如实描写的。用群青为叶,以朱红为果,构成了如锦似的灿烂画面。这也是他的好作品之一。

近年刻的黑白木刻《林间》表现在繁茂的树林中,欢快跳跃的松鼠,在互相追逐、戏耍。静寂的山林中,充满着万物的生气和乐观的情绪。在艺术处理上,作者放刀直干,得心应手、自由驰骋的刀法,抒发了野马奔腾式的豪放热情!这是成熟的艺术!自由的艺术!力群自幼即喜爱松鼠,对松鼠的生活有长期的观察了解。《林间》问世后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决不是偶然的。

《春到洞庭湖》,犹如一曲优美的春的赞歌。绿草白水和花朵般的柳树,相映成趣,形成欣欣向荣、鲜亮明媚的情调。它以新鲜、响亮的艺术语言,道尽作者热情赞美祖国的感情!

力群和艺术欣赏者之间,总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意深情浓、趣味横生,是他版画鲜明的艺术特征。

活跃的创作和创新活动,反映了作者艺术思想的活跃。在《北国早春》中,他试图再次从民族绘画中吸收养料以丰富版画艺术语言。在《春到洞庭湖》中,却又转向民间剪纸学习了。变形的柳树,刀法的剪刀味,都很好!不能不承认这幅作品是作者在艺术创新中的一次勇敢、大胆的突进并且取得了成功。

力群执刀向木的艺术生涯近五十年了。他的创作活动,和中国新兴版画发展的历程基本相等。如今作者已近古稀之年了,但古稀今不稀。作者手中的“宝刀不老”。他的艺术创作似乎正在冉冉上升!仍有着艺术创新的强劲势头。

也许运动员要特别珍贵青少年时期。而画家的艺术劳动期限却要长得多。“大器晚成”嘛!往往艺术家的重大艺术成果,是在晚年出现的。力属有了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创作经验的积累和多方面的知识、修养的积累,就为他晚年创作的大突破做好了充分准备。看来,作者新的艺术突破之序幕才刚刚拉开,高潮还在后面。艺术无止境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祝力群和我国的老版画家们,都能健康长寿,为人民结出更多的艺术大果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