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人体、何多苓

时间:2009-03-17 15:39:31 | 来源:莱尔书画

如果没有外框,这些作品的边缘几乎就快要消失了。它们会轻而易举地融入墙面、融入四周的那些没有冷暖倾向的灰色背景,只留下一些烟雾般的、人形的虚影。然而,画面中的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形象,却又都是画家生活中实实在在、有名有姓的人物。这就是近几年来何多苓的作品给我的大致印象。

对于画家何多苓本人的情况,我觉得在专业刊物上似乎没有必要作什么多余的铺陈和介绍了,正在读这篇文字的人看到这一系列近作的图片后,大概就会知道他在做些什么,或许还可以猜一猜他在想些什么。这种推断似乎顺理成章,却又有着一个致命的错误,错误在于,一个关键的前提在这个推理过程中并不在场,那就是——原作。印刷品和原作的距离,一直是困扰着艺术传播业的难题,这个难题,在何多苓的作品上体现得更加典型。

酷爱摄影的画家很多,何多苓也不例外,他的画室里最多的不是画册,而是摄影集,摄影的专业技术特性对他来说并不是很重要,他所感兴趣的是镜头所能提供的观念性。对于即将创作的对象,何多苓首先当然是认认真真地拍照,但照片所呈现的造型躯壳最多也只是解决了一个草稿的问题,剩下的事情还远远没有开始。我曾经见到一些正处在创作过程中的作品,最为深刻的印象,是他在视觉处理上运用了一种独特的、飘忽游移的技巧。他好象是在作“加法”的同时又在作“减法”,一幅作品反复无常的变数很大。有时锋芒毕露,有时云遮雾掩,一遍又一遍的循环描绘使画面效果丰富而又滋润,微妙而又暧昧。其实,几乎每一张作品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巨大的工作量,然而,这些画面最终却反而是看似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的不断叠加和覆盖并没有彼此抵消,相反,当面对何多苓完成后的油画原作时,你会发现,远观和近取有着耐人寻味的反差。在对局部的审视过程中,所有单调沉闷的灰色都会渐渐浮现出多变的光彩,所有模糊不清的结构都会慢慢显露出明晰的块面,画中人面貌与情绪的真实性,以及视觉效果的不确定性,这两者并置在一起,会给观看者带来一种莫名的神秘感。

灰色,是何多苓多年来画布上最基本的色调,事实证明,这也确实是他的擅长。如果进入他的画室,你会发现他调色板上的颜色其实很单纯,甚至很单调。而用最单纯的材料表现最复杂的对象,则是一件颇具挑战意味的事情。从极少主义的观点来看,少即是多。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讲,也可以叫做“素以为绚兮”。除此之外,他在把握技术制作火候的时候,常常令作品在某些局部上保留一种“未完成”的感觉,这可能是对“过犹不及”的领悟吧。不过,这些都是不足与浅人道之的说法,理解起来很容易误入歧途。有意或者无心,对看画的人来说也应该是个很自然的事,你看看那些反差极小的灰调子,感觉上如果不曾有什么明显的缺失,那也就足够了。

近年来,何多苓对女性人体的描绘,持续而执著,这个最简单却也最复杂的领域是他对自己的一个考验。佛经上说的“一花一世界”,好象是他正在追求的境地。所谓“创作”和“习作”的分野,在何多苓的笔下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他在形式实验的同时早已为那些虚影般的人物注入了灵魂。他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所拍摄的那些模特儿们,大多没有任何明确的表情,动势也是最一般的,当然,这肯定是画家自己所要求的样子。她们通常只是闲散地站着或者坐着,然而,她们的身体、眼神就成了最为直接的语言载体。于是,在足够单纯、足够安宁、足够平和的画面里,你渐渐地可以体会出寂静背后的不安,感受到被不断克制的冲动,如果有足够专注的心境,你甚至能够谛听到欲望的声音。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灰色的人体相当另类。她们没有取悦于人的企图,没有故做姿态的炫耀,她们平静如水的表情其实隐含着难于言说的私密情节,貌似安然袒露的身体反而遮蔽了视觉以外的背景信息。她们的体态并不是个个完美的,有的过于瘦削,有的年纪幼小,有的刚刚动过手术,身上甚至还贴着纱布。但肉体本身就是最好的文本,或明或暗地记录和呈现着作用于其上的一切,这里有动词和名词,主语和宾语,象征和隐喻,进行时和完成时……何多苓在语言的应用上已经驾轻就熟,已经不必去考虑语法的问题,他已经在一系列作品中建构了一套完善的符号系统,尽管这些符号的个人化倾向是那么明显。他现在关注最多的,是能否持续地寻找到那些他认为值得表现、值得谈论的对象。

何多苓的作品中的情感倾向,始终都是令人难以捉摸的。脆弱、忧郁、敏感、怅惘……一如画面上的灰色那样,给人以不敢肯定而且难以释怀的感觉。作品的基调是极其内敛的,欲罢不能却又欲说还休。不过这些画面形象的意义空间却也因而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宽泛,能够进入更多观看者的集体无意识。在初次面对这些灰色人体时,许多人通常都会有若隐若现的疑惑,他们会不自觉地去寻求通向阐释之门的明确线索。而何多苓此时此刻却常常袖手旁观,看来,他宁愿把阐释的权利拱手让出,因为模特儿自己已经站在那里,她们的身体往往就是最好的答案。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