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可以说蒸蒸日上,美术事业也不例外,日趋走向了多元和开放,优秀的作品和人才层出不穷,美术家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不断增强,整体态势应该说是一天比一天繁荣、活跃的。十七大,国家又把建设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之一,这种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给予了美术事业更多发展的空间,也给予了艺术工作者更大的动力和更多的责任、使命。
我们已经看到,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副面作用。比如,大量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和削弱,文化界曾一度盲目地推崇西方的和现代的文化,而对中国的和传统的文化忽略甚至忽视,中国传统价值观逐渐失落,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再比如,市场经济催发的消费主义和急进功利主义,也使得文化界出现了一股浮躁、媚俗的风气,文化的人文底蕴、人文精神开始缺失。这些副面影响反映在我们国画界,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笔墨和文化精神的忽视,比如很多艺术教育、科研机构把重点放在研究西方艺术理论、艺术思潮和创作规律上,使得学生对中国文论、中国艺术规律和创作传统所知甚少,关注不多,一味地学习西方的画理画法,也造成了青年画家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不够深厚,对自身人格修养的关注程度不够等等问题,进而影响到其艺术作品的格调及精神内涵的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功利性以及艺术市场的不完善,也助长了艺术家的小我意识,围绕市场进行创作几乎成为了一种时尚,艺术家缺少了一些国家意识和艺术责任感,很多艺术作品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缺乏深入自然和生活的体验,缺乏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和血脉,也缺乏时代和生活的气息,中国画的“味”淡了。而这种没有了“笔墨”,没有了“气”、“神”、“韵”的精神内涵的中国画还能称得上是中国画吗?这其实涉及的是中国画艺术的独特性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问题。
这种危机目前已经引起了很多文化界有识之士的重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几乎没有间断过,近年来,重新挖掘、继承和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也是不绝于耳。包括我们龙院长提出的“正本清源、贴进文脉”的口号,以及国家画院举办的一系列学术研讨、一系列纪念老一辈艺术家的大型展览活动、还有对学员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加大对外交流和传播力度等等举措,都是期望在这一层面,发挥国家画院作为中国画最高创作、研究机构的价值导向和创作导向的作用,力图强化美术作品的“中国气派”,强化中国画的人文气息。为美术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尽其绵力。我们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前段时间,冯远委员在政协会上就中国美术当下的发展态势和价值取向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也提到了当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美术创作的质量问题,缺乏有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美术市场不够健全的问题;美术评论存在的问题;美术专业机构和院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存在的问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文化建设和社会的需求的问题,创作的观念、手法、技术和传播方式与手段仍显单一,新科技手段运用不足等问题。
面对这样的现状和问题,如何发挥我们的作用,进一步繁荣发展美术事业,如何打造美术的“国家形象”,以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这恐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也是我们每一位艺术家尤其是国家画院的同仁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下面,我谈一下我对画院工作的几点想法。
总体思路仍然是: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繁荣创作为龙头,以培养人才为重点,以创作精品为目标,换句话说就是继续贯彻以“作品立院”、以“学术立院”和以“人才立院”的原则。龙院长曾指出国家画院作为中国画最高创研机构,其重要任务是在中国画领域出国家级艺术作品和努力培养一支对国家文化和民族传统深具使命感的创作队伍,并在学术研究领域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这三者是举足轻重、三位一体且互相影响的。
下面,我就先说一下“作品立院”。
作品的水平是最能体现画院的整体创作和教学水平的,也最能代表画院的价值导向和创作导向,作品是画院发展的根本。因此我们始终都把繁荣创作作为前提,把出精品作为目标。配合国家的艺术精品战略,我们将继续扶持原创性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国家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精品。这等于给美术家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比如,要深入大自然,深入生活;要注重题材的多样化,善于挖掘那些贴近生活、贴近普通人、反映百姓真实生活和细腻情感、具有时代特色的题材;要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丰富作品的内涵,总之,要集中优势力量,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并在此基础上,重建符合新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评判标准和价值体系,以正确引导艺术思潮和创作倾向。
在今年的中国美协年会上,吴长江副主席作了题为《时代呼唤“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的2008年度工作报告。其核心内容也是要抓美术创作的质量,他提出把2008年定为创作年。创作之年要求创作先行,要求在创作上下真功夫、苦功夫,不能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好作品。
接下来,我谈一下“学术立院”。
作为中国画最高的创作和研究机构,国家画院在学术课题的提出与研究上应该起到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领头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我们由于种种原因,距离这一目标可能还有一定距离。近些年,社会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扩散,使得理论研究相对边缘化,尤其是对中国艺术基础理论的研究更是薄弱。国家画院在龙院长的领导下做了关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课题以及对于中国百年艺术历程和当代画论的梳理与构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但是总体来说,画院的学术研究还亟需进一步加强,还需要继续以弘扬民族精神,延续和发展中国画传统文脉为宗旨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画院的学术职能和良好的艺术导向作用。
在这里我有几点粗略的想法,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我觉得今后的展览可以多突出些学术性的展览活动,我们前一段时间也举办了一些。同时,要以学科建设为导向,进一步提高艺术家的科研意识,完善科研考核奖惩制度,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强化组织管理,力争再完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艺术创作。龙院长说过:课题是促进文化发展、学术建设中最实在也是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可以加强对国家或北京市相关课题的申报工作,加强画院院级重点课题的建设,比如,各研究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科研规划,院办可设立科研秘书,管理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等等。也可以利用课题班,由学员自带课题,或参与导师课题的形式,带动全院的学术和科研工作。同时,逐步建立科研工作的院部二级管理制度,即学院对研究室实行科研管理考核,研究室对艺术家实行科研管理考核。另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可以派出访问学者的方式或举办客座讲座、研讨、学术沙龙等方式及时把握学术前沿动态,进而做出适时的回应。理论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可以继续加强,逐步构建起当代画论的完整体系。再有,继续完善《中国国家画院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继续健全年度科研考核制度,充分肯定艺术家的科研成果,提高艺术家的科研积极性。
第三点,我说一下“人才立院”。
要实现“作品立院”和“学术立院”的关键还在于人才,目前各门类和各行业中,人才都是争夺的焦点。我们始终都把发现和培养人才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对于专家级资源的“整合”问题,“整合”是邵大箴先生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也有人提出设立专家库的思路,总之,我们今后在如何以画院既有体制为基础,充分整合院外的人才资源,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这些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尝试。另一个就是对于年轻艺术家的发现和培养,中国美协2008年工作的重点也是抓年轻艺术家的培养。其实美术事业要发展,新人才的充实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年轻一代美术家不仅具有丰盛的创造力,更是中国美术的未来。对于这一问题,各研究室可以制定出本部门的人才培养计划,优化本部门的人才队伍建设,画家和理论家个人也要制定出个人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确定自己重点发展的方向。另外,画院会继续加强年轻艺术家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给他们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争取在一段时间内培育一批体现国家文化水准、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名人。除此之外,画院还会加强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年度管理考核和奖评制度。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艺术传播的问题,包括对内的普及以及对外的传播。其实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艺术,让更多的人懂得欣赏中国的艺术,除了我们要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准之外,对艺术作品传播的策略的研究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当前这个新传播手段更新频繁、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如何能合理有效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和传播手段,如何以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播我们的艺术作品和文化观念,提升人民的审美水平,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这同样是我们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家图书馆及一些博物馆陆续推出了很多免费和优惠项目,京剧、书法也开始进入校园,我们画院是否也可以办一些深入校园或社区的活动,来普及美育知识,创建审美环境,增强人们的审美素养呢?我们的美术馆是否也可以尽可能做到对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受惠呢?
以上仅是我的一些粗略的想法,有待与大家共同商榷。
尽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当前仍是中国美术发展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乘势而上,齐心同力,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为指导,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我们工作中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提高美术理论水平,用理论建设切实推进美术创作和美术活动质量的提升,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更加积极地服务于社会,站在新的历史文化高度上,为中国美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我们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