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陈丹青(b.1953),上海人, 1978 年考入中央美院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1980 年毕业,留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1982年移居美国。2000年回国应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绘画系第四研究室主任教授。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重要展览,并为美术馆、艺术机构及私人广泛收藏。
陈丹青于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及文艺界引起很大冲击,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而他对写实熟练把握,对欧洲古典油画语言的深刻理解,令沉醉于油画传统手法的观众佩服不已。——郎绍君
陈丹青是非常讲究绘画语言的画家,对于原自委拉斯开兹的直接画法有着独到的领悟。身为南方画家,陈丹青远涉他乡之后,在西方的各大博物馆阅尽无数,但最终还是在董其昌、渐江山水画册里消解绵延无尽的乡思。“山水”系列作品遥寄的仍然是“一坛美酒一船书”潇洒磊落的南方文人气度。这些作品也成为他在《西藏组画》之后最动人的篇章,尽显褪尽铅华之后的平淡与超然。
陈丹青的作品在形式上是极为地道的写实绘画,但在观念表达上,他善于站在东西方文化的高点上穿梭时空,从容淡定地让不同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中历史文化在其笔下交汇。《文伯仁与王翚的合奏》是其近期的一件佳作。
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也加速了全球化。地域文化的独立性往往在这种传播中或被消融或被误读。在信息闭塞的时代,我们几代画家曾经依靠印刷失真的艺术画册,解读艺术的真谛,而那些我们曾经视若珍宝的画册,在图像能够轻易被复制传播的今天,已被弃若敝履。陈丹青不厌其烦地手工绘制这些似已过时的画册,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依恋,对昔日情怀的追思,更主要的是他这种将印刷品还原为绘画的努力,却随着他的作品最终被当作图像传播又还原成画册中平滑的印刷品。面对泛滥图像,昔日真情却已贬值。画家辛苦的努力却是白忙一场。科技进步与文化的失落往往形成一个无法平衡反差,而个人力量在其中又是何其渺小!在陈丹青一次次地描绘过程中蕴藏艺术家一种无奈的忧思和对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功利意识等社会问题深刻的批判。在读图时代手工绘制与大机器生产印刷或电子信息技术PK,显得那么弱小和难以匹敌,而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与快乐的同时,却逐渐沦散视觉艺术那种珍贵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品性。谁又能说科技的发展就一定是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