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题材画作获“欧洲艺术学会大奖”
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在威尼斯斩获金狮,同时也带出了电影与中国当代艺术互动的一段佳话。《三峡好人》及同时套拍的纪录片《东》直接取材于画家刘小东赴三峡建设工程现场创作的油画《温床》系列,后者则获得了“欧洲艺术学会大奖”。9月16日,刚从威尼斯回国不久的刘小东接受了记者采访。只见艺术家被三峡的太阳晒得黝黑,而一个多月蹲在地上露天作画的“后遗症”之一是“腰有点不听使唤”以及“两眼发花”。不过,刘小东把这些都视作三峡赐予他的礼物。可以感觉到时过多日,他还沉浸在创作带来的兴奋之中。至于如何归纳自己三峡系列的创作风格?刘小东沉思一下说,我作为一个画家也是一名劳动者,和那些民工一样“战斗”在三峡工地现场。现在看那些画中的每一笔仿佛还散发着汗水和空气的味道,这些画不如叫“身体写实主义”作品吧。
画三峡见证人生无常
2005年,德国某基金会提出新锐导演计划,准备请中国年轻导演拍摄以中国当代艺术家为主题的纪录片,与刘小东有过多次合作的贾樟柯立即想到了他,两人一拍即合,刘小东准备赴三峡夔门开始自己新的创作,而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也将以此为素材。但没想到其间这个计划又遭取消,反而是刘小东作品的收藏者、原来也是画画出身的淡先生很爽快地决定为电影出资,最终催生了贾樟柯的纪录片《东》。
而刘小东最终完成的油画长卷《温床》,却给所有创作者留下了别样的感受,也是观众所不得而知的电影外的故事,那就是画中一个人物的意外死亡。刘小东告诉记者,“就是那个带头向我讨要工钱的小头目,那天,像往常一样给他结完账后,第二天却永远离开了我们。原来,做完模特后他又去拆房子想多挣些钱,却被突然倒塌的房子砸死在下面。”
与电影缘分不断
与其他一些画家相比,刘小东并不只是把自己的创作固定在安静的画室中,而是希望尝试各种方式让“古老、死板”的架上绘画变得鲜活起来。在他看来,与电影的对话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早在1992年,他就出演了王小帅的首部电影《冬春的日子》;1992年担任张元的电影《北京杂种》的美术指导;1995年他的画作《儿子》取材于张元的同名电影;2000年他的画作《自古英雄出少年》取材自王小帅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2004年他与王小帅一起在贾樟柯的电影《世界》中客串两个新富人物。
作为现在身价最高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刘小东对自己不断刷新的拍卖纪录也有独特的反思,他甚至觉得,“金钱阻挡了人们对画面本身的想象力”。而在接受完记者采访的第二天,刘小东将进入一个封闭的空间,历时一个月创作自己的新作。他透露,这个绘画作品的形式也是前所未有的,即在画完展出一段时间后,作品将被“无情”地刷掉。在记者看来,新作的创作构思同样承载着画家对画画本身的思考——艺术终究是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在这个前提下,物质的载体,即使是画布也变得十分可疑。如同刘小东此前所做的一切尝试,画家正在以自己的行动完成一系列有关艺术本质的自我询问,而他第一阶段的探索,借助电影这一载体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