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个人画展《三峡大移民》于11月20日至12月5日在艺术文件仓库举行,策展人之一艾未未评价《三峡大移民》是“无论从作品的艺术观和立场上都使它们成为这个时代极为稀有和最为重要的作品”。
这次展览新曝光的《三峡新移民》(高2米长15米)和《三峡大移民》(高2米长8米)一起,从艺术角度以多重叙述的方式,用史诗般的力度把三峡工程带来的移民状况展现出来。这也是这位“新生代”代表画家从关心日常生活到表现重大社会事件的转型作品。同时也是当代艺术中用绘画艺术关照三峡工程这一世界上最大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作品。
缘起:民工、三峡建设与社会责任感
问:怎么想到了画三峡工程题材的作品?
刘小东:2002年底我去三峡旅游,那时三峡大坝已经在建设。作为画家我对景观比较敏感,看到一个个山头都荒废了,县城里人都快搬空了。前几年我开车路过一个建筑工地看到七八个民工一起扛着一个长长的铁钎子走出工地,这个场面一直在我脑袋里保存了两三年,于是我马上有了让这些人在前面,把三峡工程做背景的构思。
问:你以前的作品相对来说并没有很明确的背景,而是从心理或氛围上描绘城市中的平常男女。可是《三峡大移民》和《三峡新移民》这两幅画明确的和三峡工程这样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似乎有了直接的辐射力,给人更具体的震撼。
刘小东:是的,这两张画有更大的关怀,这是超出我个人能力的社会关怀。三峡工程涉及到那么多人,影响到整个国家,可能是年龄增长的原因,对社会有了更多责任感,所以我有了用绘画表现三峡工程的想法。
画面:用当代油画探索传统卷轴画形式
问:《三峡大移民》和《三峡新移民》有着怎样的关系?
刘小东:我画《三峡大移民》是在2003年SARS爆发的时候,你看到上面有两个人还戴着口罩。之后画《三峡新移民》,是把《三峡大移民》里面的小孩画大了,包括一些动物,都是从前面一张画来的,小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长大。跟着三峡工程的崛起,人的命运也会随之突然发生改变。
问:这样的组合型大画创作的时间很长,期间是否感觉时间性因素对绘画表现有重要影响?
刘小东:作为职业画家当然要控制时间造成的影响。画这两幅画时间都很长,一张要半年时间。当然也有一些地方不是特别满意。你看到画上那根铁钎子也没有都接在一起,因为是分几次画的,我也没有特别注意让几块画布上的接口对齐。这是因为我在这两幅画中想探索中国卷轴画的形式,也就是说我让画面中人的关系不是很紧密,每个部分都是平等的,就好像打开一个长长的卷轴欣赏,而不是像传统的写实绘画那样有视觉中心。
意义:用象征与感受关注人类命运
问:三峡工程开工以后,一些摄影家、纪录片儿导演、电影导演都去拍摄,而画家似乎放弃了记录历史事件的权力,有些无能为力。
刘小东:确实,艺术形式方面有替代的情况。当摄影技术发明以后,以前写实绘画记录的功能就衰落了,而有了可以运动记录的电影电视,摄影也受到影响。我并不认为我的画是在单纯记录三峡工程,那我肯定没法和纪录片儿比。在创作的时候有我的想像的参与,比如人物原型是我在北京偶然看到的。如果就记录功能讲,现在你对三峡有了解,知道我在画三峡,但是50年后100年后,那时候的人可能不会在乎你是不是画三峡工程,可是其中绘画传达的东西仍然可以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不是写实,不是纪实,我是用有象征性的画面和技巧来表达感受,关照三峡工程,关注人类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