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力群:力群的创作道路(二)(图)

时间:2009-03-11 10:54:49 |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一)《饮》1940年-力群

(二)《延安鲁艺校景》1941年-力群

(三)《送马》1946年-力群

(四)《帮助群众修理纺车》1945年-力群

(五)《伐木》1941年-力群

(六)《丰衣足食图》1944年-力群

(七)《选举图》石版年画-1948年-力群

(八)《帮助抗属锄草》1940年-力群

(九)《打窑洞》1940年-力群

力群是由鲁迅先生倡导的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前驱木刻家之一。他从事木刻创作整整七十年了。研究他的创作道路,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我国新兴木刻运动发展的轨迹,对于繁荣当今版画创作是有意义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鼓舞下

(延安和晋绥时期)

力群在木刻创作上经过了七八年的学习和探索,深感“没有画出一幅真正为劳苦大众衷心热爱的画”。这反映了他创作为劳苦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的强烈愿望,以及探索新法、创造独特风格的迫切要求。这种愿望和要求也见诸于他的作品之中,如他在1941年刻的《延安鲁艺校景》“流露的高原的树木与天空之间晴朗的空气相协调”(艾青语),与以往的木刻技法便有所不同,使用的仍是三角刀,而有的地方刻时是使手左右颤动刻出的。再如《女像》是用阴点来表现面部明暗关系,“是一种像石刻似的均整与单纯的美”,尽管他这样做了多种技法的尝试,但还未完成摆脱外国木刻技法的影响,这正如他自己所说:“还不懂得我们的木刻应有民族的形式这个道理,当时因为参考书都是欧洲的创作木刻,所以很自然的就形成了欧化风。”但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力群的木刻作品无论在题材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1940年初,力群到了延安,在鲁艺美术系担任美术教员。在延安的六年时间里,他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木刻作品,如《饮》、《打窑洞》、《帮助抗属锄草》、《伐木》(烧炭组画之一)、《延安鲁艺校景》、《丰衣足食图》、《劳动模范赵占魁》、《帮助群众修理纺车》等。1945年冬,力群从延安来到晋绥边区,在边区的四年时间里,由于大部分精力花在编辑出版《晋绥人民画报》上,仅创作了《送马》、《王贵与李香香》插画,以及为画报配合当时政治任务而刻的《朱总司令像》、《贺龙同志像》和《公祭关向应同志》等。力群在延安和晋绥边区创作的这些作品,歌颂解放区人民的民主幸福生活,表现农民崭新的精神面貌,流露着作者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艺术形式逐渐从欧化风中解放出来,一扫“脸面都不明白”等弊病。刻法多采用阳线,使画面变得更加明朗,像撒满了阳光一样,这阳光正是体现了毛泽东思想。1941年11月,力群光荣地加入了他追随已久的中国共产党。他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参加者,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这个座谈会上发表的著名讲话。之后,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斗争生活,如1947年参加了山西崞县的土改运动,使他进一步熟悉了农村生活和农民的思想感情,这对力群的艺术创作和政治锻炼都有极大的影响。所有这些,就是力群作品面貌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例如,他在1944年创作的木刻《丰衣足食图》,是在毛泽东同志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之后,根据他同时创作的一幅年画刻成了木刻。作品中人物造型单纯完整,情绪乐观,构图对称饱满,色彩明快热烈,富有我国民间木版年画和民间剪纸的特点,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民族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它是力群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作,标志着力群创作上的突破。又如,1948年他参加土改工作归来创作的《选举图》,是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年画。据他说,他创作这幅作品时,下笔如有神,土改中的贫下中农形象都涌现在他的画中了。当力群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创作经历时,他这样写道:“由于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深地教导了我们,使我们改变了过去的立场不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熟悉工农兵,轻视普及工作等现象,从而眼睛向下了,积极深入工农兵,参加火热的斗争了,向民族和民间的文学艺术学习了,重视普及工作了。”

力群在延安和晋绥时期,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他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时期。正如诗人艾青当年在延安看了力群的新作展览之后所评论的那样:“这许多新作很明显地是作者探求新的道路的一些可贵的努力。它们截然地表明了和他的旧作之间的差异,即也是创作意欲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他的新作成了艺术创作路程上的一个主要的迈进。”这个主要的迈进为力群以后走向更广阔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待续)

杰出版画家力群

全国解放后,力群创作套色木刻《黎明》,于1958年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1959年创作木刻《帘外歌声》,参加在当时东德举行的“国际版画”比赛会,事后被选入德累斯顿出版的(载有毕加索和麦绥莱勒尔作品的)《给世界以和平》版画集中,不久即为苏联艺术杂志《ИCKYCCTBO》所转载。1981年,其版画《帮助群众修理纺车》等4幅作品参加在法国格勒诺波尔市举行的“中国木刻50年展览”。套色木刻《北国早春》于1982年参加巴黎“春季艺术沙龙”展览。在全国各省、市先后举办个展18次。在国外,其作品先后在前苏联、日本、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区展出。其版画代表作有《鲁迅像》、《饮》、《延安鲁艺校景》、《帮助群众修理纺车》、《丰衣足食图》、《百合花》、《瓜叶菊》、《黎明》、《北京雪景》、《帘外歌声》、《春夜》、《林茂养肥》、《北国早春》、《清泉》、《林间》、《春到洞庭湖》等。此外,木刻《黎明》陈列于英国陈列馆,《瓜叶菊》陈列于前南斯拉夫博物馆。《林间》为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听报告》等为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所收藏。他的许多版画作品在国内为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江苏美术馆、鲁迅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处收藏。

力群作品介绍

(一)《饮》

《饮》这幅细致有力的刀法、精确的人物造型和感染的生活情节,足以使这幅作品载入史册。这幅作品是西方木刻风格与中国人物典型形象融合得出色作品。

(二)《延安鲁艺校景》

这幅《校景》在延安展出时,是被众口称道的作品。画面上持枪而立的岗哨,车往人来的景象,已说明昨日教堂如今已成为解放区的艺术殿堂,构成这幅在现代史上富有纪念意义的力作。

(三)《送马》

《送马》这幅版画在木刻版画艺术形式上借鉴和吸收民间美术形式,确实是力群在艺术上、思想上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从西方的“阴影”走到了“阳光明媚”的中国风格、民族形式,在探索研究中产生的一批能够使农民接受的具有 “大众化”“民族化”的佳作。在晋绥边区,力群创作了《送马》,表现当时在党的号召下,各机关把编余的马匹无偿送给贫苦军烈属以解决他们生产上的困难,歌颂了晋绥边区军民同心协力进行艰苦抗战的情谊。

(四)《帮助群众修理纺车》

从这幅版画中我们看到 “为人民服务”必须要和人民共甘苦,深入生活,才能够与人民相结合,才能获得绵延不断的创造力,饱和着生命健康的创造力。

(五)《伐木》

《伐木》是描写当时对“鲁艺”的学生自己动手到荒山进行烧炭的生活,力群曾去荒山参观他们的劳动并刻成版画,那里的森林是另一个世界,给力群留下难忘的印象。

(六)《丰衣足食图》

《丰衣足食图》以其强烈的装饰风格、红黄蓝的色彩和剪纸特色的刻画,表现了大生产运动给边区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受到边区人民的热爱和欢迎。春节来临,陕北农民的家庭丰衣足食,从而歌颂在共产党领导下边区是个好地方。

(七)《选举图》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力群来到晋绥边区,参加了一年之后的土地改革工作,他每天和老乡们吃住在一起。下乡结束后,创作灵感随之而来,创作了《选举图》受到人民喜爱。从此力群尝到深入生活甜头。在木刻版画上借鉴和吸收民间美术形式,在艺术上、思想上是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

(八)《帮助抗属锄草》

《帮助抗属锄草》这幅版画把锄草人的神态、动作都融合在劳动的节奏中,从四个不同人物的姿态,四把锄头的变化,尤其是其中一人弯腰扶苗的细节,深刻地揭示了主题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产生的深厚感情。

(九)《打窑洞》

在延安时期,力群创作了《打窑洞》这幅版画作品,表现在国民党封锁的条件下,延安解放区人民实行自力更生的场面。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