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力群:力群的创作道路(一)(图)

时间:2009-03-11 10:53:52 | 来源:山西新闻网

王孔忠摄影

(一)《鲁迅像》 1936年

1932年力群在国立杭州艺专

(二)《病》 1933年

(三)《收获》 1936年

(四)《采叶》 1936年

(五)《三个受难的青年》1936年

(六)《抗战》 1937年

中国现代木刻艺术是在鲁迅的大力提倡和扶持下才得以诞生的。有人称鲁迅是“中国木刻运动之父”。鲁迅极力倡导通过木刻艺术来反映民间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他还亲自编辑出版了多部欧洲版画家的作品选集。在鲁迅的召唤下,年轻的力群拿起了木刻刀,开始了木刻创作,并将原名郝丽春改为力群,意为“为群众出力”。《鲁迅像》是力群创作的一幅最广为人知的版画作品,我国版画大师力群在他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以其深厚而丰满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在文化艺术这一无限广阔的领域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拼搏,在他所涉及的多项文化艺术领域里,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建树,从而以独具的特色和异彩在我国艺苑中享有盛誉。

力群漫长的创作生涯,大致经历了左翼、延安和晋绥、全国解放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没有新兴版画就没有我力群 “左翼美术家联盟”时期

力群自幼和农民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对农民有所了解,这同他后来在木刻创作上多表现农村生活是很有关系的。1927年,他15岁时,考入了太原成成中学,向赵缵之老师学习写生画和水彩画,成绩一直很好。在那谋生困难的年代,力群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也忧虑着“饭碗”问题。他想将来就靠卖字画维持生活吧,于是他决计学画。1931年8月,他考入了国立杭州艺专。那时,学校向学生灌输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观,艺术与人民生活与社会脱节。而鲁迅则提倡木刻,认为它“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为大众的艺术”,“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力群等一些追求进步的学生也认为艺术应该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可是学校偏偏没有设置版画学科。于是力群、曹白等决定组织起来,在课外学习木刻,于1933年春成立了“木铃木刻研究会”,通过这个团体学习木刻,并通过木刻来学习表现人民生活和斗争,使木刻成为为劳苦大众服务的艺术。就这样,力群迈开了木刻创作的第一步。同年夏天,他在艺专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在力群拿起木刻刀最初的几年里,由于他奔走于杭州、上海、太原等大都市,生活极不安定,只好接触什么就画什么,我们从他这个时期的创作中,看到的是病中的工人(《病》)、受难的青年(《三个受难的青年》)、拾垃圾的孩子(《拾垃圾的孩子》)、采树叶的妇女(《采叶》)、无家可归的流民(《流民》),表现了作者对于最底层的人民大众的同情和对于三座大山压迫的无比愤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起民众、仇恨敌人的作用。力群这个时期的作品就艺术表现而言,显然是受苏联和西欧木刻的影响,处于模仿学习外国的阶段。那时学习木刻,既无老师传授,又无先辈指导,也没有木刻技法书作参考,只好从鲁迅先生介绍的一些外国木刻家,如德国的梅菲尔德、珂勒惠支,比利时的麦绥莱勒,苏联的法沃尔斯基、克拉甫钦柯等人的作品中求得木刻技法知识。梅菲尔德的木刻大半是用圆口刀刻制的,多采用阴刻法,黑白对比强烈,很有创作木刻特点。力群于1933年刻的《病》,在技法上就是学习梅菲尔德的技法。而1935年刻的《三个受难的青年》、《抵抗》,则可以看出是在向麦绥莱勒的刻法学习。到1936年,当前苏联版画在中国举行展览后,对力群的木刻创作影响很大,他在一个较长时期里是向前苏联版画学习的,此时创作的《鲁迅像》、《武装走私》、《收获》等作品,就有苏联版画那种工细、装饰性等明显特点。

1933年10月,力群、曹白、叶洛三名木刻青年因参加“木铃木刻研究会”,创作进步木刻作品,被反动当局逮捕,至1935年春出狱。力群并未因此打击而灰心,出狱后仍然执刀刻木刻,以此作为对敌人的回答。曹白原名刘萍若,是力群的同学、挚友和内兄。1936年4月6日,当鲁迅得到了曹白三千多字的《坐牢略记》后,于7日夜愤然写成《写于深秋里》一文,尖锐地揭露了反动派对三个青年的迫害和对新兴木刻的摧残。1935年秋,力群从上海回到太原。次年春,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大搞白色恐怖,屠杀共产党人,鲁迅非常担心力群的安全,后来曹白告他力群安全无恙时,鲁迅才放心,并在5月4日给曹白的信中说:“关于力群的消息,使我很高兴。”这是对力群的最大关怀和鼓舞。力群未曾和鲁迅先生直接通过信,他的木刻都是通过曹白给鲁迅的信中附过去的,鲁迅又通过给曹白的信对力群的木刻创作进行指导。鲁迅每次都给予亲切教诲和具体指导,说“他的木刻,是很生动的,但关于形体,时有失败处,这是对于人体的研究,还欠功夫的缘故”。1936年春,当力群为响应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征文,根据当时他在太原城郊看到人们不得饱食而去采摘树叶充饥的情景而刻的《采叶》,以及这之前刻的《三个受难的青年》等三幅木刻,经由曹白寄给鲁迅后,鲁迅8月2日在给曹白的信中说:“郝先生的三幅木刻,我认为《采叶》最好,我也见他投给《中国的一日》,要印出来。《三个受难的青年》初看很好,但有一些避重就轻之处,是三个人的脸面都不明白。”随后,力群又通过曹白将自己刻的一幅《鲁迅像》寄给鲁迅,8月4日鲁迅收到,7日鲁迅给曹白回信,在指出了一些木刻青年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型,陷在那里面”、“构图有时出于拼凑,人物也很少生动的”等弊病之后接着说:“郝君(即力群——笔者注)给我刻像,谢谢,他没有这些弊病”。

1936年10月初,力群与江丰、野夫、陈烟桥、黄新波、曹白等在上海法租界八仙桥青年会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鲁迅于8日带病前往参观,予以赞尝,这对力群等木刻青年又是多么大的鼓舞。十一天之后,鲁迅竞与世长辞。力群在池田辛子和曹白的陪同下,往鲁迅家为其画下了遗像。并参加了治丧活动。然而,得到了鲁迅巨大关怀的力群却始终没有看到活着的鲁迅,深感是他“一生中的最大憾事”。

以鲁迅为导师的新兴木刻运动把力群引上了革命艺术之路。1979年冬,力群在上海举行的一次版画座谈会上,深情地缅怀鲁迅,并无限感慨地说:“没有中国新兴版画就没有我力群”。(待 续)

杰出版画家力群

力群,1912年生,原名郝丽春,山西灵石人。著名版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1931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师从潘天寿、李苦禅先生学习中国画。

1933年与同学组织“木铃木刻研究会”,从事版画创作,进而成为中国新兴木刻最初的开拓者之一。同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6年其木刻《采叶》得到鲁迅先生的教导与鼓励。1940年任延安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教员,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奠定了他一生为人民的艺术道路。

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1992年获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人民艺术家”称号。

2003年获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金彩奖成就奖,同年获中国文化部“造型艺术成就奖”。

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美术》杂志副主编、《版画》杂志主编等职。

现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文联名誉主席。

美术出版有《力群版画选集》、《力群中国画选集》、《力群美术论文集》等;文学出版有《野姑娘的故事》、《我的乐园》、《马兰花》等小说、散文集。散文《我的乐园》荣获上海儿童文学“园丁奖”及山西省第二届文学艺术创作“金牌奖”。力群版画代表作有《鲁迅像》、《饮》、《延安鲁艺校景》、《帮助群众修理纺车》、《丰衣足食图》、《百合花》、《瓜叶菊》、《黎明》、《北京雪景》、《帘外歌声》、《春夜》、《林茂养肥》、《北国早春》、《清泉》、《林间》、《春到洞庭湖》。

力群作品介绍

(一)《鲁迅像》

1936年力群在上 海 刻的《鲁迅像》寄给鲁迅先生。之后《鲁迅像》便发表于上海著名的《作家》月刊上。后来被日本选入他们出版的 《世界美术汇集》。

(二)《病》

1933年力群参加“木铃木刻研究会”刻的最初的一幅木刻。表现一个老工人病了,他的老伴看护他。

(三)《收获》

《收获》是根据力群在上海西郊农村的速写创作的,在构图上曾受前苏联木刻家的影响。

(四)《采叶》

《采叶》刻于1936年。当世界文豪高尔基向全球作家号召写 “世界一日”,中国作家茅盾响应号召,决定当年五月二十日为“中国的一日”向全国征稿。力群根据当时在太原郊外所见刻了木刻《采叶》。

(五)《三个受难的青年》

1933年10月10日,因 “木铃”事件,国民党把曹白,叶洛和力群逮捕,力群坐了一年多时间的监狱,于1935年出狱后,在上海创作了木刻《三个受难的青年》以纪念三人的被捕。

(六)《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和 “八·一三”在上海爆发,所以刻了木刻《抗战》等一批抗战作品。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