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艺术网当第五套人民币发行后,不少人对新版一百元人民币面上的毛泽东头像发生了极其浓烈的兴致,笔法细腻、洗炼,形象丰满、传神。欣赏之余人们尤为关注的则是设计者了。担纲这领袖头像设计的不是别人,正是享誉海内外的黄土画家派创始人、中国美协副主席、西安美院名誉院长、著名画家刘文西。
刘文西,出生在著名的越剧之乡――浙江省嵊州一个叫水竹安的小山村。刘家有着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父母们见儿子从小有喜爱绘画心意和志趣,一九五○他们把儿子送进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美术。一九五三年,从上海育才学校毕业的刘文西,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
一九五七年,刘文西面临毕业创作。到哪里去搞毕业创作?“到延安去!”第一次来到延安,陕北高原深厚的黄土地、高远的蓝天,一下子就深深地打动了刘文西的心。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令他豁然开朗的是,这里不仅有适合于绘画艺术的环境和人物,而且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生活的足印、战斗的行迹。
有一天,他在延安河畔写生,四周出奇的静寂空灵,正当他凝眸远视、笔走如神之时,突然,随着一阵清脆悦耳的响鞭,一位纯朴、憨厚的老汉赶着羊群从沟坎上走来。头巾、胡子、皮袄、腰带……望着牧羊老人和善可亲的笑容,刹时令他眼前浮现出毛主席在杨家岭与农民亲切交谈的照片。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久久的情感积淀终于撞击出灵感的火花。一年之后,大幅素描《毛主席与牧羊人》毕业习作在浙江美院引起了轰动。
更令刘文西激奋的是,毕业习作《毛主席与牧羊人》在《解放军画报》发表以后,竟赢得了叶剑英元帅的肯定和好评。叶师对画报总编说:“这幅画画得好,毛主席当年在延安就是这样的气质和神态,一点不错。”当画报总编将这一评价转达给画家时,刘文西真可谓喜出望外、备受鼓舞。
一九五八年,刘文西从浙江美院毕业,带着满腔的热忱,开始了以人民生活、革命历史和黄土地为题材的绘画艺术生涯。从一九五七年第一次到陕北,四十多年来,刘文西已去过五十八次,走遍了陕北二十六个县的山川土地,走访了上千个村庄,结交了数百个农民朋友,画了两万多张速写,对那里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中国美院教授李琦曾说:“如果说战争年代美术界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代表人物是古元的话,那么解放四十多年来坚持走这条路的就是刘文西。”
自然,深入生活要有相对固定的基地,四十多年里,刘文西始终把陕北的二十里铺、周家湾和四十里铺作为基地。在那里,他走东家,串西家,不仅为大家作画,还帮助解决家庭纠纷;到了工地,挽起袖子,就与大伙儿“杭育杭育”地干;到了老乡家就热乎乎聊天,盘起腿就一起香喷喷吃饭;春节到了他跟着秧歌队,看串串花灯映红黄土高坡。刘文西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更爱这里的人们,他说:“我最喜爱陕北人的性格,他们不为艰难困苦而折腰,很坚强,所以我乐于生活在他们中间。”
在黄土高坡深入生活,不免得十分艰苦的。建国后,陕北老区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差的。那年头,走夜路,住窑洞,睡冷炕,吃剩饭,挨冻受饿,路遇野兽,这些苦刘文西并没有少尝。一九五九年,为采访刘志丹的事迹,深夜刘文西被炭火熏昏过;一九七八年,刘文西沿着红军长征经过的梦笔山写生,在晕眩、头痛、呼吸紧张的情况下,他并没有丝毫的退缩,切身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困苦,真切感受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于是,他的《拉家常》、《祖孙四代》、《解放区的天》、《山姑娘》、《黄土情》、《北斗》等作品,便相继诞生。
在刘文西的作品中,表现毛主席与陕北人民在一起的,实在上太多了。《知心话》是其代表作之一:秋高气爽,风清日丽,解放区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毛主席和老农拉起了家常。画面中的老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在主席面前无拘无束、侃侃而谈;而主席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倾听着老农的絮语,就连指间的烟灰都忘了弹磕。这幅画,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四十多年来的创作生涯中,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作品一千余幅,出版画集十余册,其中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作品二十五件,他的作品曾获国家级奖九件。一九九○年三月上旬,他在西安市举办了毕生最大的个人画展,四百多幅作品使观众驻足惊叹,美术界同仁认为,他以独创的风格在中国画坛上绽放了无可更替的新花,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陕北画派。同年,四月十七日,李瑞环同志在西安亲切会见了刘文西,并欣然为他写下了“真善美”的题词。
刘文西成功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筚路蓝缕、苦心孤诣,终令人难忘顶背。然而,当有人采访问他“您认为您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时,他竟答曰:“不好说,因为目前我还在思索,还需要作很大努力。”近来,他以无比坚忍的气概和毅力,决心画一幅以《陕北秋收》为题的两米高、六十米长的人物画卷。他觉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包容他对高原、对黄土地、对陕北人民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