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著名油画家靳尚谊教授在浙江万里学院与宁波美术界进行了座谈,畅谈中国油画的历程和当代存在的问题。宁波大学初教分院美术系主任刘晓东先生根据现场记录作了整理,现摘要介绍于此——
今天是座谈会,艺术问题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来交流、探讨,比较合适。我主要谈两个方面的问题:油画创作问题和第十届全国美展问题。
一、油画是外来画种,它传入中国的时间不长。所以我国的油画和欧洲的油画有差距,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我国的油画发展很快。
中国初期油画,学的是欧洲十九世纪后叶的写实主义传统。比如在抗战时期,写实油画可以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事业服务。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和政府对油画艺术很重视,画家得到的待遇很高,油画家的积极性也很高。那时,我们借鉴学习的主要是苏联的油画艺术。革命历史画创作是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油画中的精品,是最好的。这些作品虽然不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新颖别致的风格,但都画得很好。作品关键是要画得好,画得到位,风格不是最重要的,水平很重要。现在,和高速发展的经济同步,油画艺术也大发展,呈现多样化,多种风格并存。
二十世纪初,我国的第一代油画家从法国学成回国,对早期中国油画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是大艺术家,但是也有各自的不足,其作品中的人物结构有时显得比较“散”。缺乏连贯性,画面的整体结构也不够结实。事实上,“结构”这个术语是从五六十年代的苏俄教育体系中传过来的,是苏联的“契氏”体系明确提出了“结构”这一概念。我认为,把“散”的帽子扣在非常讲整体和结构的苏俄传统上,是很不恰当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油画界一度产生过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认为以前的作品压制自我个性。当时的青年人有新的思想,能吸收新的东西,但有缺陷,知识面不够宽。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出现了许多偏激的,甚至很荒唐的事情。人们突然推崇起法国传统、罗马尼亚传统,而批判苏俄传统。其实,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其本源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来自于意大利的传统。
我认为,“文革”以后,我们的许多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理论都与情绪有关,缺少理论思考,缺少学术精神。青年一代一定要摆脱这一影响。现在,我们的油画创作都面临着画什么,怎样画的问题。自从七届全国美展中抽象作品入选并获铜奖以来,油画创作中的风格就越来越多样。九十年代,装置艺术在我国出现,又带来新的矛盾:如何认识和处理观念艺术与绘画的关系。在西方,观念艺术七十年代出现,九十年代广泛流传。其实,我们应认识到,它只是一个新的品种而已,与以前的油画、雕塑是完全不同的,它并不代表整个艺术创作或油画创作的方向。就连西方的许多著名学者都认为,装置艺术是个人化的,没有公共性,如此下去,艺术便会出现生存的危机。促使其流行的,仍然是在目前还相当流行的错误艺术理论创新理论,认为新的就是好的。所以想方设法去别出新裁。一个“新”字成了艺术的标准,实在是太单一,太简单化了。这似乎是在说:艺术教学是不必要的,艺术是用不着学的,只要你脑筋一动,就能出新,就能成功。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能说装置艺术目前在西方流行,就代表了艺术发展的方向。因为在西方,任何事情不管有无价值,不管有无意义,只要不违法,都可以做。有些理论家津津乐道地说,作品已经不重要了,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艺术创作就与热闹、冲动、刺激联系在一起。人们的心理如果都如此的不健康,还怎样来搞艺术创作!
所以,我希望青年一代不要盲目追随潮流。当代的青年人要学会思考,要对历史和现状作认真的调查、研究。中外美术史发展事实告诉我们:所有的作品都应该对社会有用,有价值。这样,艺术最终也有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二、一直到目前,全国美展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展览。它毕竟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举办了10届。
我认为第十届美展比以前几届有了很大的提高,风格更为多样、活跃,有很多青年人获奖(包括院校在读学生)。作者入选的作品都是5年来新创作的,质量最好的。参展作品并非一定要是“主旋律”作品。更何况现在对“主旋律”的解释也很宽泛,并非仅仅指“重大题材”。
现在,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有分量的作品没有。当然,有客观的原因:现在几乎什么都看,什么都学,什么都有。作品数量多,花样多,造成了我们的“审美疲劳”。另外,现在我们对绘画没有神秘感了,周边全都是视觉图像。面对绘画,现代人缺失了一种新鲜感。正所谓“绘画是古老的艺术,电影是现代的艺术”。最为主要的,我们还是要从主观上去努力。作为一个油画家,你就要静下心来研究油画的许多具体问题,把西方传统油画技法作深入的了解、研究。造型是如何解决的,体积空间是如何表现的,丰富复杂的色彩是如何获得和谐之美的,对西方油画基础的研究要深化。如果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有很深的研究,对油画的具体的技法也能有很好的研究,那么我们就能期盼有分量的高水准的油画作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