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轩经常在自己的谈话中插入哈哈大笑,提醒你回味他话里的含义,其实他说的话直截了当,并不是双关语,他自己说痛快了就笑,然后从眼镜片后面狡黠而烁烁地向外望,像在平静的水面扔了一块石头,看水波怎样发展和消失。他的样子让我想到他画里那些直视观众的眼睛。有那么一段时间,仿佛是听那些画里的人物说话,当然那只是一瞬间的幻觉。现实中,他(她)们的制造者声音响亮,语势滔滔,不由得让人想到他那些站在世界的角落静默的儿童,他们在冷峻而凛冽的世界里孤单地面对光线。他们的眼里没有对人世欲望的觊觎,就像看深水里的游鱼,只能领略他们美丽,却无法理喻他们的内心,正所谓“子非鱼……”看艾轩也如“子非我……”,艺术家的心灵深度只能用他自己的作品来丈量,但这个尺度常常收束在“艺术”范围之内,画画和看画不是猜谜语,所以即便听他自己的解释也不一定就真能知道谜底,这也恰好是图像学的奥秘之处。
艾轩的艺术是从主题性绘画开始,他又是第一拨和这个创作模式过不去的人。从他们开始,油画创作改变了新中国以来建立的统一派单的生产和加工模式,转向对个人风格和个体世界的探索,画家个人私秘的产销合同带来的产销两旺,使美术这根主轴不得不被人看做多元或者多极。
艾轩的前半部分像是艺术反叛和艺术新标准建设者的榜样,有趣的是他后半部分的又成了新一代反叛者攻击的靶子。我们且来听听他自己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