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潘公凯近日对记者说:“笔墨等于零”的观点争论,这是近百年来,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两条路之间碰撞、对话、争论的延续,“应该让不同的观点存在,争论更能促进发展”。
潘公凯是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之子,在中国水墨画方面有深厚的造诣。他介绍说:近百年来,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一直存在两条路:一条是以西方绘画精神、观念、技法与中国画精神相结合的“中西合璧”的路子,出了林风眠、徐悲鸿等大家;一是继承传统,立足本土文化向前推进的路子,出了齐白石、黄宾鸿、傅抱石等大师。他们没有明显地吸收西方艺术的因素。这两条路都对中国美术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相互之间不可替代,并且共同构成中国画整体的轮廓。吴冠中与张汀的不同观点,即与这两条路有关,他们的论点从不同的着眼点与角度出发,应该说各有道理。
潘公凯认为,在画坛的大领域内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声音,这是不同艺术追求的问题,没必要裁判对错,站在两条路线上的人观点肯定会不一样,就像留学法国的林风眠与立足传统的齐白石肯定有不同的艺术主张。这种不同,贯穿了近百年的中国美术历程。其实,不同的观点不必求得统一,双方都可以拿作品来说话,谁做得更好,应该由后人评说。潘公凯不同意西方某些评论家关于中国水墨画已没有前途的说法,“目前中国水墨画总体水平提高很快,涌现了一大批有才气的中青年艺术家,中国水墨画当然有前途,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把握发展中面临的新困惑。”例如:在普遍水平上升的情况下,要出大师级的人物就很不容易,现在第一流画家与第二流画家之间拉不开距离。另外,艺术越开放,“拿来”的东西越多,越引发出中国画的“边界问题”,一方面中国水墨画得吸收多方面有利的营养,一方面得保持自身固有的特色,包括笔墨精神、意境等。这是一对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假如完全丢掉了自己的笔墨精要,中国水墨画就不存在了。
至于中国水墨画现在没有出大家,潘公凯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中国水墨画,西方油画乃至世界更广泛的艺术领域,包括文学、音乐等,都缺乏与以前艺术高峰相抗衡的大师级人物。即使出大家,现在也跟过去不一样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水墨画是在走向衰落。潘公凯以宽容、客观的态度看待此次争论:“现在发生的这场争论,表明大家都很关心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前途。争论很有意义,这是艺术开放的结果,我们需要多一些声音、观点,为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