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传统民俗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著名书籍装祯设计艺术家张守义老师采访手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08-08 17:10:05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走进张守义老师那间狭小、略显凌乱的工作室,笑眯眯欢迎我们到来的是一位身体淡薄、瘦弱的老人。我实在无法将眼前这位面容憔悴的老人和著名装祯艺术家、我们今天要采访对象张守义老师联系在一起。

寒暄之后,我们知道,老师中学时曾患病,之后一直身体未保养好,由于胃功能不佳,老师平时基本上只靠啤酒来补充身体所必需的养分,逐渐发展到以啤酒为主食,由此 “酒仙”的美号伴随着老师。几十年来,张守义老师就是以这弱的身躯,完成了4000多部作品的装祯设计工作,着实令人敬佩。

 
华君武先生为“酒仙”张守义老师创作的漫画像


华君武先生为张守义老师绘制的贺卡

很早就听说张守义老师有爱好收集油灯,而且很痴迷。《老油灯》一书中记录了张守义老师所收集的各种油灯,以及人与灯之间的各种故事。我们提及此事,老师绕有兴致地带我们参观他收藏的一些油灯,给我们讲述着其中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次他去云南丽江,看到村寨的墙上插着一件近似瓦片的陶灯,一问才知,这是以松树皮为燃料的松明灯,在当地已有百年的历史。还有一次,他在贵州凯里参加了一次苗族的民俗晚会,老乡们举着竹架上系着彩球的“迎亲灯”载歌载舞。张守义老师兴之所至,唱起了拿手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还有一位苗家女孩将一件扎制精美的“迎亲灯”送给了他。收藏的油灯越来越多,无论他在外出开会、讲课、考察途中寻觅,还是在乡镇、街市上购买,到现在家中收藏的中外各种油灯近600盏。由于家里居室小,无处摆放,家里就堆满了大大小小装灯的的纸箱子。老人还把收集来的油灯应用于设计和创作之中,如《巴尔扎克全集》和《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等著作的封面设计中都有张老师的油灯的出现。

除了老油灯,张守义老师另一个爱好是收集寄情石。是取名人故居的一小块石头用以寄情之念,以表达老人对这些名人的仰慕和敬重之情。这些石头,有的在名人故居的墙角,有的在故居的阶前,可以肯定那些大作家一定是脚踏过,甚至手触过,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纪念呢?所以老师到处拾石块,在纸上把它的来历记下来,珍藏着。最多的一次是老师去德国,总共带回来三箱石头,全是作家故居的。

 
张守义老师收集的“寄情石”--纳粹炼人炉碎砖片和围墙铁丝网

说到老师的籍装祯设计及插图,那就不能不提老师的一个“雅称”----“不要脸的画家”。之所以有人这么叫他,主要是因为老师画人很少画脸。对此,老师解释道,封面插图作品是印在一本小书上和读者见面的,而一本小书所容纳作品的面积是无限小的。插图中全身人物脸的面积最大的超不过杏核,而文中插图人物的脸经常只是占米粒大小的面积,这样很难用嘴角画出人物的感情来。因此,老师认为应该少用人的面部五官传情,多用人的动势传情,逆向、横向思维,打破平时的纵向、定势思维。只有这样,才会有创作上的突破。老师特别强调,艺术的生命就是在于创新,一味的运用定势思维,满足现状,那必然会走向绝路。

告别的时候,张守义老师特地为艺术中国题词并且与记者合影留念,勉励艺术中国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多做努力。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