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27日,梵高的《收割者(摹米勒)》在佳士得伦敦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中,以24,245,000英镑(约合人民币2.12亿元)落槌,成为全场第三高价。这个系列作品共有10件,3件在私人藏家手中,7件则收藏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
梵高的受欢迎程度,或许可以用一组数字说明。1987年,《鸢尾花》以5390万美元卖出,同年《向日葵》以3950万美元卖出;1990年,《加歇特医生肖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收藏家;1998年末,《没胡子的自画像》,7150万美元卖出;2014年,《雏菊与罂粟花》以含佣金约6180万美金拍出,当时约合人民币3.77亿元。
但是这位大艺术家,生前曾深陷精神疾病的困扰当中,生活穷困潦倒,日常花销都要靠弟弟接济。更离奇的是,据说他在世的时候只卖出去过一幅画,值400法郎。
《收割者》梵高43.3 x24.3 cm
梵高的作品之所以大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存于博物馆之中,市场流通的十分稀少,另外也大概因为他的每一幅画中都可以找得到故事。
在这幅《收割者》画面中,无论是清晰可见的笔触、还是黄、蓝对比色之间的鲜艳夺目,都反映了印象派画家梵高内心的情感。作品中就连主人公在金黄稻田中的影子,也是用绿色来表现,看起来十分阳光、跳跃。印象派最初是艺术家们表现光线跳动的真实景象。对于梵高来说,印象派不仅仅停留在一笔笔的景象描摹,更多地表现了一个绘画的狂热爱好者,希望得到更多的爱戴和认可的心情。
这件作品是梵高在圣雷米疗养院接受治疗时所作。梵高曾两次进入圣雷米进行,第一次因为失去绘画圈的挚友高更而割下自己的耳朵;《收割者》这幅作品就是创作于第二次进入圣雷米治疗期间,这时的梵高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开始以火一般的热情继续画画。
相对于他在印象派绘画早期的作品,《收割者》是平稳而安静的,他在这幅画面中只留给了我们一个背影、一个勤恳耕作的背影。创作于他离世的前一年,这也放佛是一种潜意识的告别。
圣雷米疗养院
梵高的一生短暂、潦倒、而又惊心动魄。在圣雷米接受治疗期间,梵高喜欢临摹一些自己喜欢的艺术家,这幅作品就出自于米勒。对于米勒,梵高并不陌生,早在1880年他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就提及绘制了米勒的习作,而且梵高早期的作品也倾向于现实主义,从那幅著名的《吃土豆的人》似乎也可以看到他受到米勒的影响。
最终于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一处麦地里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他留给世人的,是超过850幅油画和约300件纸上作品。然而十分讽刺的是,生前卖画艰难,离世后却声名大噪,他的画作在拍卖会上屡创天价。作为以收藏梵高作品为主的的博物馆,梵高博物馆收藏有梵高黄金时期珍贵画作200幅、素描作品几百件,以及梵高几乎全部的书信。
“如果我的画卖不动,我也没有任何办法。但那一天终将到来。人们会认识到这些画要比颜料和我们花在上面的,我困顿的生计,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