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市场

Artprice每周排行榜:在世艺术家拍卖之最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2-17 10:49:11 | 文章来源: Artprice

        艺术家作品进入拍卖领域是证明其二级市场行情向好的重要一步。自2000年初以来,拍卖界愈加趋于年轻化,尤其因为眼下时兴购买的就是当代艺术。拍卖界不仅趋于年轻化,且后起之秀在拍卖市场上的收入也是不断增加。本周Artprice选取了在世艺术家十大拍卖记录,其结果十分引人注目,居于榜首的陈世英以800,000美元的拍卖价开始在二级市场走俏,而三位二十多岁的艺术家的拍卖价已荣升六位数。

位居榜首的中国艺术家

时代的标志:十大拍卖记录中,中国艺术家创下了七项记录!更迅猛、更高端、也更有利于投机,中国市场如同打造明星一样推动二级市场的艺术家不断发展,从他们第一次出现在拍卖会起便迅速崛起。位居榜首的陈世英(生于1956年)是一个特例,因为他的雕塑是用珍贵材料制成的名副其实的瑰宝。这位艺术家享誉珠宝界,他的第一次拍卖记录——800,000美元——是一座由各种蓝宝石和红宝石制成的雕塑。其他六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多为美术作品,但其紧俏度各有所不同。

李瑞祥(生于1941年)的作品在2013年四次亮相澳门的拍卖会,且四次拍价都超过100,000美元,其中《Ladies》创下了511,990美元的记录,该幅作品描绘的是两个露骨的女人。他成功的秘诀是:魅惑的写实绘画虽然在西方如石沉大海,却引起亚洲收藏家的浓厚兴趣。朱伟(生于1958年)的作品在亚洲的知名度更高,因为多个画廊为他做代理。这位艺术家尤擅长大幅作品,2013年在山东和北京的两次拍卖之后,他的油画目前报价为100,000至350,000美元。李增辉(生于1957)通过其立体绘画魔术游戏受到不少藏家的追捧。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帮助下,他的两幅作品的落锤价均为六位数。饶晓晴(生于1961年)的成功并非来自现代3D效果,而是通过回归传统,无论主题还是技艺都受到了传统的影响。该艺术家一件陶瓷彩绘《Famiie rose figures fishing》创下了最高纪录,售价为274,890美元。该排名榜中最年轻的两位中国艺术家,邱广平(生于1975年)和米巧铭(生于1986年)已经在中国备受瞩目。邱许广在拍卖会上一举创下了323,800美元的售价,后来不久便在广东艺术博物馆开办个展(2013年9月-12月)。至于米巧铭,年仅27岁的她是最年轻的中国艺术家,2011年一幅题为《京剧人物》(Beijing Opera Figures)的油画拍卖价为200,000美元。她从6岁就开始学艺,长期坚持不懈,2000年赴俄罗斯深造。2010年,她创作了一幅本笃十六世教皇的肖像画,被梵蒂冈博物馆收藏。媒体对她进行了大幅宣传,年轻有为的她对于中国藏家来说具有强大吸引力。

三位后进美国艺术家

马克·瑞登(Mark Ryden,生于1963)的作品比本人的名字更出名,因为他通过迈克尔·杰克逊的Dangerous(1991)和呛辣红椒合唱团的One Hot minute(1995)这样的口袋相册,以及一些小说封面如斯蒂芬·金的Desolation而为人所知。不过,瑞登可是“超现实主义流行”运动的积极倡导人。他多次参加展览,专家预计其作品在二级市场上的行情将开始增长。终于,他的耐心得到了回报,其油画《Queen Bee》2013年5月在佳士得拍卖行的预计价在300,000美元到400,000美元之间,而实际拍卖价达到了680,000美元。

排行榜中另外两名美国艺术家在拍价上实现了令人惊异的突破,尤其相对于他们的年龄而言。奥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生于1986年)强力挺进拍卖市场,同时在佳士得、苏富比和菲利普斯进行拍卖。2013年,这位年轻艺术家在伦敦和纽约的拍卖成绩令人不可小觑:这一年有25件作品被拍卖,所有作品无一例外都找到了买家,其中19件作品的售价超过100,000美元,为预售价的双倍、三倍甚至四倍。其中一幅作品《Untitled (Drawings off the wall)》的售价为预售价的11倍,落锤价创下了330,000美元的纪录。这个纪录在九月引起了轰动,而著名的大卫•兹沃纳画廊正式宣布为这位艺术家代理,并将于2014年4月在纽约为他开办个展。鉴于奥斯卡•穆里略在2013年的销售结果,他的作品需求量飙升,他在拍卖行的表现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更年轻的吕西安·史密斯(Lucien Smith,生于1989年)是兼收并蓄、杂糅多种风格的新兴美国艺术家。这种现象早已在市场上出现,而对于这种艺术类型的强大需求量使得该艺术家在24岁时便取得了320,000美元的拍卖结果。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在这个年龄的拍卖价可得缩水100倍。艺术市场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中国和美国艺术新秀的作品进行收藏已蔚然成风。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