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拍卖的回暖趋势在10月继续得到巩固,佳士得上海首秀与嘉德(香港)、保利香港秋拍无不显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巨大潜力。诸多业内人士认为,在整体向好的大环境下,中外拍卖行业的良性竞争,将带来更多正面影响。
佳绩频创 亿元拍品再现
刚刚结束的2013香港秋拍季,各家拍卖公司均创出佳绩:苏富比总成交额达41.96亿港元,创下国际拍卖行在亚洲的最高总成交纪录。两家内地拍卖行嘉德与保利总成交额也均较上一季整体提高——中国嘉德(香港)达5.1亿港元,保利香港则以9.89亿港元收槌。
而在稍早前的上海,经过3天的展览、艺术论坛、私人洽购展和拍卖会等活动,佳士得中国内地“首秀”以1.54亿元人民币的总成交额结束,成交率高达98%。
中国嘉德(香港)总裁胡妍妍认为,经过2012年的调整期,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已变得更加稳定和健康,从三场香港拍卖的成绩来看,即将展开的内地秋拍季值得期待。
据记者了解,此次香港秋拍季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苏富比秋拍。短短5天内,苏富比16个专场精彩频现,4件艺术品晋级亿元。其中,11位当代艺术家作品创拍卖新纪录,曾梵志《最后的晚餐》最终以1.6亿港元落槌,加佣金成交价达1.8044亿港元,刷新了当代亚洲艺术品和在世当代中国艺术家作品两项拍卖纪录。
“亿元时代”是否到来?
《最后的晚餐》创作于2001年,是曾梵志《面具》系列尺幅最大的作品,长4米、高2.2米,此前由瑞士藏家盖伊·尤伦斯和玛丽亚姆·尤伦斯夫妇收藏。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开始于1994年,以探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为主轴,揭示都市人为自我保护不得不戴上形象化的面具,是曾梵志最为人熟悉、也最受市场欢迎的系列,其中《面具系列No.6》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春拍夜场中曾以7536.75万港元成交。
虽然《最后的晚餐》只是特例,其拍出天价在业界颇有争议,市场上关于此作“炒作”之声不断,但不少人士认为,中国当代甚至亚洲当代艺术迈入亿元大关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也是事实。
原香港苏富比“20世纪中国艺术”主管、翰海拍卖油画雕塑专场艺术顾问李亚俐表示,《最后的晚餐》不仅是曾梵志艺术作品的最高成交纪录,也创造了中国二十世纪、当代艺术有史以来最高市场成交价位。中国当代艺术终于迈入“亿元时代”,标志着亚洲当代艺术的市场节奏和可能性被重新打开。
至于其是否意味着当代艺术市场已全面回暖,业界观点也有分歧。艺术市场专家赵孝萱和认为,只要有大的代表作品面世,亿元时代一定会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代艺术市场已经全面复苏,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包括整个艺术品市场在内能否回暖,与中国经济与政策变化有很大关系,目前只能说是长线看好。
长线看好 中外巨头加力“抢滩”
只是长线看好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已足够吸引嗅觉灵敏的拍卖大行进军内地。去年,苏富比与北京歌华艺术有限公司在京组建苏富比在亚洲的首家合资公司。今年4月,佳士得又成为首家在中国内地获得独立运营牌照的外国拍卖行。
“佳士得在中国的战略不是短期的,在艺术市场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重要性在最近5-10年里更加提高。”佳士得中国区执行董事蔡金青说,自2008年以来,中国内地藏家参与佳士得全球拍卖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多,是佳士得客户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
而对国际拍卖行在内地的发展前景,中国拍卖业人士在迎接竞争的同时,也乐见其带来的示范和氛围。“佳士得进来后需要熟悉和消化中国的规则。”上海泓盛拍卖董事长赵涌说,“我们并不会感到压力,因为国际拍卖公司进入上海也有助扩大本地拍卖公司的影响力,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北京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涛则将苏富比和佳士得比作促进市场竞争的鲶鱼,“国际大拍卖行到内地经营,会给我们带来国际化的经营方式,带来规范和诚信的经营样板,也会为内地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士,给收藏者带来更好的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两家内地拍卖业旗舰也于2012年同步“抢滩”香港市场,拓展国际客户。“不一艺术”艺术总监何莹认为,嘉德和保利的一大优势在于佣金低于苏富比和佳士得不少,同时拥有自己的忠实客户群,“如果在征集拍品的来源上更具国际视野,并继续拓展西方客户,一定更有竞争力。”
“尽管目前进军香港的内地两家拍卖公司与苏富比和佳士得相比,在品牌号召力上仍有较大差距。但在书画尤其古代书画方面,保利和嘉德则要超过它们。”知名策展人蒋再鸣分析说,内地拍卖公司要在香港立足,更需学会寻找差异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