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1904—1986)九兰打夯 纸本镜心 1958年作 129×231.5 出版:《蒋兆和画集》(下卷)P224—225,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12月。 著录:北京画院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P194,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6月。 备注: 1、此作品直接得自作者家属。 2、此作品为蒋兆和为纪念新中国水利工程“十三陵水库”所绘“九兰组”,以映当时热火朝天的劳动壮景。
北京匡时2013春拍即将推出一件蒋兆和创作的、以“九兰组”为原型的《九兰打夯》。这件蒋兆和家属提供的作品,以将近三十个平尺的巨大尺幅描绘出“九兰”群体劳动的场面,无疑是一曲新时代女性建设者的颂歌。
1958年的十三陵水库建设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一面旗帜。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自领导并参加,40万劳动者在缺少机械的情况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短短五个月工期,十三陵水库全面落成,堪称奇迹。在这支建设大军中涌现的巾帼英雄“九兰组”被誉为时代先锋,道德楷模。
“九兰组”合照
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千军楷模
这是一份献给党的生日礼物,在七一之前必须完工,又要避开汛期。在一月的开工典礼上,便打出了“和时间赛跑,与洪水争先”的标语。起初八千人,带着满腔热情、行李、粮食和炊具来到工地。但单凭人工担土筑坝,要赶在汛期前完成筑坝任务仍是十分严竣的。因此,北京市委决定,发动全市工农商学兵参加义务劳动,共建十三陵水库。
这支自愿、无定额、无报酬的队伍开创了群众自发义务劳动的先河,涌现出大量的劳动模范、先进集体。昌平崔村公社的女社员们也不甘落后,挑选出了九位名字里有“兰”字的妇女组成“九兰组”,闫秀兰、张淑兰、孙淑兰、刁振兰、刘继兰、金淑兰、纪淑兰、郝玉兰、王桂兰,她们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只有17岁。在勇士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的建设大军中,在堆砌如山的大坝面前,做出千军楷模。
“九兰组”挑筐、打夯不让须眉,尤其打夯很有名。她们“嘿哟嘿哟”地唱着夯歌,铿锵有力,配合着打夯的节奏,歌词即兴而发。1958年三八妇女节,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给“九兰组”这个劳模小分队授了一面大红旗。在工地广播台,“九兰组”也是热门名词,作为榜样为大家鼓劲加油。
5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及全体中央委员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毛泽东欣然命笔“十三陵水库”,之后全体中央委员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水库大坝的劳动。毛泽东奋力挥锹,把土装进筐里。刘少奇参加砸夯,周恩来拉车运土,朱德挑担。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毛泽东主席向劳动群众说:应该向“九兰组”学习,工地上多出一些“九兰组”就好。
当时许多国际友人也来到十三陵水库参观访问和参加义务劳动,一天,罗马尼亚部长会议主席基伏o斯托伊卡来到水库工地向“九兰组”的每一个人赠送了和平鸽纪念章。后来,他又向彭真市长发出邀请,希望“九兰组”能访问罗马尼亚,鼓舞当地妇女参加义务劳动。水库建好后,“九兰组”在北京饭店培训了半个月,学习如何跳舞吃饭,之后作为先进榜样踏上罗马尼亚的行程。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九兰”姑娘们还应邀到苏联和蒙古进行了访问。
毛泽东在十三陵水库建设现场
艺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水库兴建期间,中央及北京调动一切人力物力拦筑大坝。1958年5月20日 ,文化战线上同胞们也来到了十三陵工地。响应“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蒋兆和、吴作人、刘开渠、叶浅予、李可染、李斛、冰心等40余人,参加了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联等单位共同组织的慰问团赴十三陵水库工地,慰问工地的建设者。
冰心在《十三陵水库工地散记》中描绘了这段经历:这里很像北京城里的三合院,以一座朝南的席棚为主,两旁是相向的五六顶帐篷,不同的是这里没有门墙,而且院子大至无边!里面住的有常驻的工作人员,有来来往往的文艺大队的队员:画家,作家,作曲家,雕塑家,新闻记者……真是热烘烘人来人往,成了工地上很特殊也很热闹的一个角落!住在这三合院里的人们,就好像一窝闹嗡嗡的、忙忙碌碌的蜜蜂。这时十三陵工地上真是“百花齐放”,盛开着数不尽说不完的美丽挺拔的奇花异卉,把这一群蜜蜂忙坏了也乐坏了!哪里去找这么一个集中的丰富的花园呵!
有的人,一早起戴上大草帽,脖子上搭着一块手巾,带着画具,或是揣着笔记本,匆匆地就出去了,也不知道他们都上哪里,横竖你随便走去,在坝上、山头上、河底、渠边,处处都碰得着!有的人,几天都不出去,在我们的“工作室”里,专候着我们的贵宾和对象——工地上的劳模和英雄。他们是十八勇士,七姊妹,七战友,九兰组,五虎队,单臂英雄……真是“谈笑有英杰,往来无白旗”!
这些贵宾,一在凉亭外面出现,我们这些人立刻喜笑颜开地一拥而上,握手的握手、拉椅子的拉椅子、倒水的倒水……等他们刚一坐下,这些人就把他们围得风雨不透,问的问、记的记、画的画、塑的塑、摄影的摄影……把这些小伙子,大姑娘,甚至于久经战阵的老兵,饱经世事的老头,也搞得应接不暇,腼腆不安。
1958年“九兰”打夯实景
新时代女性群像
蒋兆和的《九兰打夯》描绘的就是“九兰组”的姑娘们在水库工地上协作打夯的劳动场面。在满山满川,旌旗飘扬,人来车往,川流不息,此起彼伏,夯声鼎沸的水库建设工地上,那日日夜夜的辛苦劳作,那山摇地动的劳动号子,那气势如洪的工作热情,“九兰组”代表了人民群众“移山造海,众志成诚”的万丈豪情。
构图中“九兰”以夯锤为中心分列周围,除左首一人指挥协调外,中间两人俯首前侧,控制落点,余下的六人分作两组,後仰带夯。彼此之间形成的力场,使画面显得紧张而富於节奏。整体来看,九个人物的组合井然有序,开合有度;从单个的人物来看,造型准确,生动自然。至於赖以造型的笔墨线条则奔放粗犷,磅礴大气。
从对九个人物的巧妙安排上可以看出,作者是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的。无论是人物的服饰发型,还是她们所呈现的移山填海的豪迈斗志,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举得高呀落得重,水坝基础打巩固。鼓足干劲争上游,人民生活穷变富。”听到这激昂顿挫的打夯歌,我们仿佛看到了水库工地上红旗招展,热火朝天的劳动壮景,让人荡气回肠。
画家在作品中热情讴歌了劳动者所独有的健康之美、力量之美与朴素之美。这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娘子军,既代表了劳动人民,也代表了新时代女性的风貌,展现了团结的力量,钢铁的毅志和火红的热情。这种直接来源於现实生活的活泼泼的艺术创作,展现了蒋兆和扎实的人物画功底以及根据时代背景,创作上的新领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