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中国艺术基金 呼唤学术机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2-04 10:05:19 |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2012年的“世界末日”没有到来,但是对于艺术市场来说,去年确实不好过。一级市场遭遇严寒,拍卖市场被腰斩,重要原因之一被归结为“中国艺术基金”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是部分艺术基金到了合同约定的最长持有年限,必须加以清算来实现基金投资人的账务交割,所以有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以低于当初买入价成交;另一方面是基金公司忙于清算和盘点,在市场稍显冷淡的情况下没有新的发行计划甚至干脆叫停了酝酿中的基金项目,故而减少了流入艺术市场的热钱,所以新的成交记录和新的拍卖标王没有出现,这反映出中国艺术基金市场的结构存在相应的问题。

据统计,去年上半年新发行的艺术品信托规模减半,上海信托、华融信托等九家信托公司发行“天雅1号”、“楚凤1号”等16款产品,信托规模11.25亿元;下半年的7月至10月,仅华宸信托发行“天雅1号艺术品投资二期信托”,信托规模1.5亿元。而在2011年七家信托公司发行14款产品,信托规模25.86亿元。从个案来看,以艺术品信托市场的领军者“国投信托”为例,2009年以来发行了13款产品,信托规模11.04亿元;而2012年夏季,分别终止了“飞龙艺术基金”9号、8号和15号,却没有发行新产品。那么,2013年的中国艺术基金市场将会如何?有哪些方面可以在日后的艺术基金项目设置时加以考量呢?

首先是从学术角度考量基金设立的“封闭年限”。如果把2010年当作中国艺术基金的市场元年,当年和第二年的艺术基金项目多采用了“2年制”或者“2+1年制”的基金封闭年限,这样算来今年已到了法律规定的最后期限,必将集中爆发。历史的进程和法律的框架无法逆转,所以在今后的艺术基金封闭年限规划中,必将会出现采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5年制”或“7年制”的封闭期设定、附加“2年”的灵活制度。这样一来,不仅在基金本身的构成中会出现分散性的解冻时间,而且随着某些短期项目的开展和私募基金的补充,整个艺术品基金市场也会出现一个稳定、多元的生态结构。

其次要基于扎实的“长效规划机制”。艺术基金的运营方和推广方必须清晰地描述自己的年度计划和月度计划,这样可以准确地衡量自己的优势和能量。而艺术基金项目的购买者,也可以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段之内仔细考量所选基金的运营能力,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增持基金总量或者退出基金项目。在这样的规划理念下,艺术基金的运营方就无法用“忽悠”的方式进行宣传,而是要真正地本着长效、持续和深入研究整理作品内容的方式加以运营。

再次,中国的艺术基金市场会出现“更具学术针对性”的优势品类运营模式。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艺术市场在整个资本市场中的比例都是非常小的,更何况是目标锚定为“高度看涨”的艺术作品基金。基于艺术基金的商业模式,项目的运营方应该是在对应品类中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判断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和优质客户积累的机构,否则在基金的项目审批阶段、宣传推广阶段和基金招募前的“产品路演”过程中无法逐一通过。基于这样的模式,不同的基金必然对应着不同的优质执行机构,另一些不靠谱的基金项目自然无法立项或者无法持续开发。这种情况下,艺术基金的草率发行和盲目推广情况就会相应规避。

最后,艺术基金的“退出机制”必将出现本质转变。艺术基金的“自然退出机制”是指项目合同中规定的最长年限之内的退出,如果继续2010年前后的那种短期模式,必将会出现集中推出、退出的市场压力。今后艺术基金市场上还可能会出现“意外退出”的情况,例如运营团队出现变数,或者整个经济形势出现问题,但运营方可以在项目设定和规划时加以考量和规避。即便是不得不退出,也要在更广泛的良性运营基础和接盘对象选择的情况下争取利润最大化,而不至于单单依靠“拍卖”这样一种被动的模式。

相比老牌艺术市场动辄数百年的运营经验和相对稳定的市场秩序,中国的艺术市场实在太年轻,无论是艺术基金市场、拍卖市场和画廊市场,还是艺术品份额化、艺术公益和赞助……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处于世界发展的最前端,又恰逢网络时代带来的加速度,对于“捡漏者”虽说占了价格低谷的便宜,但也错失了价值提升的积淀期,中国艺术市场的出路在哪里?对于机构运营者而言,恐怕只有踏踏实实地回到“广义的学术机制”上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