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北京文化保税区对艺术市场的促进能否像理想般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11 16:23:54 | 文章来源: 收藏投资导刊

现场图片
       据悉北京将在首都国际机场旁建成一个面积达8.3万平方米的国际文化保税区,该保税区将有望实现对艺术品交易的免税政策。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可要想挽回查税风暴导致的市场信心受挫,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保税区真能像理想的那样好么?
       中国内地艺术品交易高额的关税一直为业内所诟病。4月份北京海关沸沸扬扬的查税风波,虽仍未公布调查结果,而其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震动却波澜频起。7月份嘉德发布消息,将在今年秋拍由其全资子公司在香港开展拍卖业务。随后北京的几家大拍卖公司均表示正在认真考虑将其重要业务移至香港。北京和香港之间关于亚洲艺术交易中心地位的争夺似乎出现转折。面对着本应该吸引到北京的国际资金、就业机会与艺术品市场的税收和份额,以及随之而来的旅游、餐饮与购物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北京坐不住了。
       一问北京文化保税区:是“保税区”还是“自由港”?
       对于此事最早的报道皆称北京要建设“文化自由港”,而后来的报道又改口称为“自由港”雏形。事实上,文化自由港的称谓最早出自外媒,国内媒体跟风报道,官方随即表态,文化保税区相关负责人沈明初说,所谓的“文化自由港”其实是今年3月在顺义天竺授牌成立的“文化保税区”,不是“自由港”。可不要小看这一称谓的转化,背后的实质却完全不一样。虽然文化保税区对艺术品进出口实行减税、免税、保税等政策,可是这种减免保是建立在“保税区”内,艺术品进保税区不收税,可并不代表出保税区的时候不要税,但自由港却是免除关税或者关税很低。同时,沈明初也表示,北京的文化保税区已经具有香港自由港的功能,与香港的自由港其实在条件、流程、环境上已趋于一致,就是个“小香港”。真不知道这“小香港”到底是“小”到了哪里?
       二问北京文化保税区: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
       不管是“保税区”还是“自由港”,如何使得政策落实,如何使软硬件设施与环境达标,如何使愿景成为现实,这才是值得关注和忧虑的问题。可事实上这也并不乐观。
       首先,在税收政策上,虽然文化保税区内审查和税收有所松口,但是仍赶不上香港。香港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吸引内地拍卖公司去香港注册的直接原因,即使内地的税收总体上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仍不能适应当今拍卖市场的发展。
       其次,在保税区环境上,一方面文化保税区建在天竺综合保税区内,位于顺义机场附近,以园中园的形式建立,在环境建设与软硬件配套上必然有局限与不足之处。作为对文化环境、商业环境、交通环境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的艺术品交易来说,不解决服务环境、商业环境、配套设施等问题,不能体现交易的差异化竞争,那么这样的聚集将无异于一个高水平的潘家园。
       三问北京文化保税区:是否有“权宜之计”的嫌疑?
       毋庸置疑,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建设必然有望促进北京拍卖市场发展,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诸多问题却似乎并不是一个文化保税区就能解决的。面对税收方面的问题,似乎只有建立自由港才能形成内地的艺术品市场竞争力。可对于在北京建文化自由港,沈明初却认为并不现实,理由是“中国这么大,不可能都是自由港,即使西方国家也有自己的壁垒”。而在国外很多储存货物的自由港或保税区,艺术品交易没有什么税,都是鼓励艺术品进口的。
       源于关税的问题,到最后却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中国特色又一次起到强有力的挡箭牌功效,叫人听起来总有点拉大旗作虎皮、小脚穿大鞋的感觉。当然,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能指望一夕之功便可以解决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顽疾,并且汤师爷教导我们步子迈大了也容易出现问题。面对香港的挑战,北京文化保税区已经不惮提出向着“亚洲、乃至世界艺术中心”进发的雄伟目标。保税区只是自由港的初级阶段,而这个“初级阶段”是必须要突破的。市场是唯一的试金石,进入市场自然会见分晓,希望北京文化保税区的建设是一剂经过严密论证的良方,而不是又一次拍脑袋拍出来的权宜之计。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