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希克挑动中国当代艺术界神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7-11 10:00:28 | 文章来源: 艺术生活快报

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6月12日宣布获赠的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将被纳为于2017年落成的M+视觉艺术博物馆的永久藏品。这批当代艺术品由知名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瑞士人乌利·希克捐赠。有关机构宣称这批藏品价值约 13亿港元,根据“部分捐赠、部分收购”的协议,M+再向希克博士购入 47件藏品,包括丁乙、方力钧、耿建翌、谷文达、黄永砯、刘炜、王广义、徐冰、曾梵志、张晓刚以及一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售款将达 1.77亿港元。

乌利·希克,瑞士人 ,出生于 1946年,集政治家、商人、艺术收藏与评论家于一身。早在 1995年,希克被先后任命为瑞士驻中国、朝鲜和蒙古大使,现如今希克不仅是一家年收入 15亿瑞士法郎公司董事会的副主席,还担任一些知名美术馆的咨询委员会委员。希克从 80年代开始接触中国先锋艺术,收藏了 180多位艺术家的近 2000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方案、招贴、剪纸等。

备受争议的“希克模式”

改革开放 3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一直充满争议,而这位神奇的瑞士人从其刚刚起步开始,便以一位外交官的中国情结热忱走访了上千位艺术家,以独特的艺术审美坚持每年购入艺术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扶持了青年艺术家的事业。近几年他依然保持着每年收入约 200件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习惯,至 2012年 1月,他在接受采访时确认自己的收藏已经超过 2200件。

这次挑动中国当代艺术界神经的“捐赠”大概占其收藏的一半左右,市值 13亿港元,还附加半捐赠半购买的附加条款,第一批卖给香港 M+视觉艺术博物馆的 47件藏品估价 1.77亿港元。

希克“半卖半送式”的清盘倾销触动了大陆当代艺术圈的神经,捐赠与出售的关系在国人眼中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似乎艺术品的捐赠代表了一种“高尚”,而出售则是唯利是图的表现,现在的“希克模式”却悄然将二者结合,受到非议也就不足为奇。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希克便先后拜访 1000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大众乃至艺术评论界极少人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价值还没有浮现的时候,他不断地走访并收集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极其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专家,并整理出一套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手的“文献”。台湾艺术策展人陆蓉之相信“希克是最早的,也是当时唯一的”。

国内知名策展人皮力对希克的收藏持积极的观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当乌利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刘小东 A4大小的作品仅 800美金,现在已达数十万以上。”皮力回忆,那时候的中国当代艺术几乎没有人买,乌利大量买入中国当代艺术品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市场的形成。现在,中国艺术家不仅走向世界,也出现了“天价”。于是,有人开始质疑,

中国当代艺术值这个价钱吗?皮力认为,出现这种质疑,与价格和价值体系没有连接起来有很大关系。

希克,第二个尤伦斯?

以尤伦斯夫妇为代表的西方买家纷纷以收藏家的姿态粉墨登场,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经过精心的耕耘后又以“抛售”的方式离场,在这样的前车之鉴影响下,希克那价值 13亿港元的部分捐赠、部分收购模式不得不令人产生质疑。

比利时的尤伦斯夫妇在北京开办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对中国当代艺术不遗余力的进行收藏、整理和呈现。而在 2011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拍上,尤伦斯夫妇开始“处理”自己的藏品,105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以总价 4.27亿港元成交。作品分别被来自欧美、中国国内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资本瓜分,系统性的收藏也随之东流。这让中国艺术界中曾经因学术理想而支持过尤伦斯的人们感到极大的失望。艺术理想的覆灭,而所有的一切全部以资本的获利而告终。

在理想幻灭,伤感与失望的余波中“希克模式”的突然出现很容易将希克与尤伦斯联系起来。

但是希克还是与尤伦斯夫妇略有不同,早在 2009年,乌利·希克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自己“只买艺术品,从不卖艺术品”。即便有人以怀疑论的观点去审视这一表述,但至少他从未拿自己的名字公开叫卖藏品,而“希克收藏”对于拍卖价格本是很好的保障。另一方面,据悉,每位艺术家的每个系列的作品希克只会收一件,这种做法更像是做编年史的美术馆的做法,而非要炒作某门类别、某个流派、某个艺术家的投机者。

对此皮力也认为,这是两起性质完全不同。“乌利是个人行为,尤伦斯则是机构行为,这两个事件不应该从道德层面上去评价,国内外制度有很大不同,包括遗产税等不同的制度,在这些制度下,裸捐并不是评价标准。”

质疑的根源?

“希克模式”遭到质疑的根源也许与希克的身份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独特的发展历史有关。

历数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收藏家,可以找出一长串的名字。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其实从未远离西方的背景,她的的萌芽便生成于西方艺术被引入中国之时,可想而知她的认可与传播同样需要西方话语为主导。

西方既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最大的收益者,而近几年来二级市场的乱象更是火上浇油。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究竟如何?希克会不会是第二个尤伦斯?“希克模式”的最终结果如何?这些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