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投资青年艺术家需要勇气和敏锐的判断力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18 16:08:24 | 文章来源: 证券日报

 

季玉年(季丰文化传播创办人)

投资青年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判断力

如果你是30-40岁的人,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既分享同代人的思潮、思维和经历,同时十到二十年的积累也能建立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收藏。到那时,艺术研究员、出版社、美术馆都会有兴趣发表这些作品因为它能够反映一代人的艺术发展情况。其实仔细想一想,今天成功的策展人和经纪人,都是在今天这些大腕的年轻时代就发现了他们。

当然,这也意味着一种冒险。

20世纪50年代的巴黎,艺术发展极度茂盛,吸引了无数外来年轻艺术家。今天这批留在艺术史上的人物可能过百,但在价格上稳中有升的却始终是少数。这意味着,投资青年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判断力。较之于当下,我们往往对过去的东西有判断力,对当下青年艺术家的投资,更像是一种狩猎,可能这也是投资回报之外,更加吸引我们的地方。

杨心一(某艺术基金董事)

推青年艺术家不是单纯的商业利益

希特勒曾经是一个青年画家,但没有人扶持他,他的创造力被社会转化成负面的破坏力这就是我为什么要鼓励推动青年艺术家。

文化是在传承和创新中得到发展的。传统的精华,需要经由新生代得到保存;文化机体的健康,也需要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在整个文化系统中,艺术本来就充当着一种敏感的、革新的角色,而青年艺术家由于尚未成熟,潜藏着未知的创造力。正是基于文化的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意识,西方国家一般都注重鼓励青年艺术家,通过设立奖项、扶持计划等方式,形成制度安排,产生持续的社会影响力,甚至一些商业画廊也会有规划的每年推出一定数量的新人展。这些方面都构成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储备。因此,推动青年艺术家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艺术史的核心是对“新”的崇尚。现在我们已不再信奉这种简单的进化论历史观,但艺术史也绝非“九斤老太太”式的退步论(一代不如一代),否则难免趋向保守,甚至大批评家如美国的格林伯格(ClementGreenberg),在20世纪50年代后,也会对当时新兴艺术形式产生误判,这个形式后来被批论家认为代表60年代文化倾向的“极少主义”(minimalism)。究其原因,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因此,不同的时代都希望推陈出新,而人们相信,青年艺术家身上最能发现敏锐的时代感。可以说,从艺术史的规律来看,推动青年艺术家意味着面向艺术史的可能性,并且亲身参与艺术史的书写,换言之,推动青年艺术家就是推动艺术本身。

从西方的发展经验来看,在前现代时期,艺术家主要依靠教会、权贵和富商等赞助人(Patron)。启蒙运动之后,艺术家被赋予更高的独立地位,但这种制度设计决定艺术家的生存必须依靠市场。早在19世纪末,欧洲工艺美术运动(ArtsandCraftsMovement)的主要人物之一,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曾提出一种设想,认为艺术家最好掌握其他的谋生手段,美国抽象艺术家罗斯科也有类似观点。然而,现代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这些设想难以实现。更糟的是,青年艺术家还需面对市场配置资源的不均衡,市场青睐成熟期的艺术家,所谓“只摘果,不种树”。这种青黄不接容易导致艺术道路的夭折,因此,青年艺术家更需要来自社会的扶持。

西方的经验未必可以照搬,但是应该可以借鉴。有人会质疑物质上的顺境对艺术家成长的利弊,但对社会而言,肯定利大于弊。如果社会能做“伯乐”,除了鼓励青年艺术家专心于艺术生涯,更会带动良性循环,塑造一种崇尚创造、相信未来的整体精神氛围。这一点与中小企业创新孵化器有相似之处,具有深远意义。今天的青年艺术家,可能是未来的艺术大师,他们需要富于远见的社会土壤。当社会有意识的去推动青年艺术家时,其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利益,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青年艺术家之于文化传承、艺术发展乃至整个时代精神氛围的必要性,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远见。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