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罗纳德·劳德:只买最好的艺术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1-05 15:36:58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美国收藏家罗纳德·劳德



▲劳德收藏的17世纪初欧洲甲胄

罗纳德·劳德(Ronald Lauder)是传奇女性埃斯泰·劳德(即雅诗·兰黛)的长子,名下资产超过3亿美元。他觉得自己毕生的使命就是追寻并猎取世界级的艺术品。一方面,他通过直觉来判断艺术品好坏,另一方面,在真正出手之前,他也会做充分的案头工作,详细了解关于艺术家与艺术品的一切知识。他已经记不得生命是否曾有过没有艺术品的日子了。

韩少华

把罗纳德·劳德(Ronald Lauder)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收藏家之一,或许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今年已67岁的劳德在进入21世纪之后,依然在繁忙地买进艺术品。他的藏品包罗万象,从公元前3世纪凯尔特军人的带钩到当代的影像制品不一而足。然而,这绝不是说他的收藏枝蔓太多而不成谱系。

品质是收藏的标准

劳德先生的可观藏品主要包括总计约4000件美术作品和装饰艺术品,它们被分为6个大类:中世纪艺术,武器与甲胄,德奥表现主义艺术,后期印象派和当代艺术,20世纪设计和当代艺术。其藏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高品质,也正是这一点把跨越不同时代与流派的丰富庞杂艺术品统一了起来。恰与另一位现已去世的20世纪美国大收藏家诺顿·西蒙的藏品相似,劳德的藏品能让观者不由自主地驻足,甚至似乎能把欣赏者的双脚钉在地板上。就像他自己常常爱说的:“我把艺术品分三类:‘哦’、‘哦,我’和‘哦,我的神’。我只对最后那类有兴趣。”

因此,劳德的收藏最终得以兼具博物馆级的规模与品质。其中不少甚至就能在博物馆中看到,劳德在谨慎考虑之后,把一部分藏品借给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纽约现代艺术馆展示。而事实上,劳德本人就是纽约现代艺术馆的名誉主席,同获此荣衔的还有戴维·洛克菲勒。自2001年起,他把一批德奥现代艺术与设计作品以部分捐赠、部分借展的方式,提供给纽约市新艺廊作长期展出。新艺廊位于前范德比尔特大厦的基址上,正对着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而这批藏品则是他与已故艺术品商人、收藏家塞尔日·萨巴斯基共同建立的。

正是在这里,他最有名的藏品被展示着。那是古斯塔夫·克林姆作于1907年的《艾蒂儿·布洛赫-鲍尔画像一号》,该作以其耀眼夺目的美丽和对那时笼罩维也纳的“世纪末情绪”的完美表达而广为人称道,当劳德于2006年代表新艺廊以1.35亿美元买下这幅画时创造了最贵画作的纪录,因此也有人戏称劳德开出的天价的故事似乎已经比作品本身更出名了。正如劳德的老友兼收藏伙伴保罗·荷林所说:“要说买好东西,罗纳德可不会犹豫。”为庆祝建馆十周年,目前新艺廊正在展出罗纳德·劳德所收藏的艺术品,其中大多数作品都是我们从未见过,即使见过也未必有较深的了解。“我根本记不得曾有什么时候艺术品不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他说,“大约在我10、11岁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自己应该去做一个收藏家。放学后或周末时,当我的朋友们都在参加各种运动时,我则会去逛博物馆,要么去纽约现代艺术馆要么去大都会博物馆。”

“纽约现代艺术馆是最让人兴奋的地方。1950年代中期是纽约独一无二的辉煌岁月,艺术创作与各种创意在那短短几年间大爆炸,正有点儿像1900年前后的维也纳,彼时抽象表现主义方兴未艾。纽约现代艺术馆的一切我都了如指掌,我穿梭于那里的展厅,走廊,甚至楼梯,就跟走在自己家里一样。把时间消灭在那里,就跟拜访一个好友一样,我倾听着画作对我的诉说,它们用一种只有我才明白的方式与我交流。”之后,他读到一本关于大收藏家伯纳德·贝伦森书,书中描述贝伦森跑去看一幅画、细细观赏研究达半个小时,通过这种方法学习艺术。“所以,我也学着那样做。”

收藏始于青春期

劳德的第一次购买行为堪称“早熟”,他说:“我想那是在我14岁时,那次也是我第一次去巴黎。我走在巴黎街头,然后看到了一幅帕斯森所作的美丽的水彩画,于是我伸出手把它买下了。但那时我根本不知道我要怎么支付画款。或许因为我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他们就以为我的年龄比看上去的要更大一些吧。”离开巴黎之后,他继续在欧洲旅行,并首次来到其“宿命的城市”维也纳。在那里,他参观了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并得以一睹其关于席勒与克林姆的绝世收藏品,其中包括《艾蒂儿·布洛赫-鲍尔画像一号》和被纳粹没收的5幅克林姆画作中的一幅,这5幅作品于2006年被永久性地还给了原拥有者的后裔。“它们令我着迷。”劳德这样回忆起发生在他青春期的顿悟。当他结束旅行回到家时,他的行李中多了席勒与克林姆两位画家的作品,其中有席勒作于1908年代水彩画,画中的少女穿着条纹丝袜躺着,这幅作品此后被他出售。“多年以后,当我走进利奥波德美术馆,我看到这幅画在展出。这起码证明了我那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当他16岁时已经是一个足够成熟的收藏者了,他从一个画商那里他获得了凡·高于1888年以芦苇笔和墨水所作的约瑟夫·鲁林画像,这是凡·高于阿尔勒时期的佳作,目前与他的其他3幅芦苇笔画作一起陈列于新艺廊。为了获得这幅作品,他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去银行贷款,他以持有的家族企业雅诗兰黛的股份为抵押,而银行居然没有意识到他其实尚未够年龄做此类借贷。“很多人只收藏单一领域的艺术品,他们或许会在周六出去看看,或许会通过拍卖会买一些东西。”劳德说,“但对我来说,每天我都要出去找东西,这几乎是有点儿强迫性的了。大多数人买艺术品来装饰墙面上光秃秃的部分或者房间里空旷的空间。但我则从来没有考虑过买来的东西将要放哪里。我心里想的只有我要买,而且我要买最好的。所以,我会先通过严肃的书籍和目录去了解每位艺术家最好的作品到底有哪些,然后再把这些作品一遍又一遍反复了解,渐渐地就能看出每个艺术家的创作巅峰时期及其最好的那些作品。你必须去看,去读,去听课。或许有人会说做收藏得眼力好,但是眼力并非天生的。”无疑,劳德确有一双经过精心磨砺的慧眼,但他同时也具有敏锐的视觉记忆力。这后一点正如劳德麾下的策展人常说的:“他只要看一遍,那样东西的形象就会在他脑中留下不可磨灭、根深蒂固的印象。”

在二十岁前,他每周都会去纽约现代艺术馆一到两次,但是他也开始光顾画廊,频频拜访私人收藏家,并研究起拍卖目录。“我发现,如果当你走进一家画廊并表现出兴致勃勃的样子,那些画商,他们往往会无所事事地度过一整天,会很乐意陪着你逛逛聊聊。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一位潜在客户。我那时常常会花好几个钟头跟画商在一起,一起找参考书籍,或听听他们的说法。每当我找到一件我感兴趣的艺术品时,我都会去拜访四五个不同的画商,听听他们的观点。有时候,他们会告诉我哪些东西其实是赝品或并不是创作者的佳作等等。这样时间长了,我自己就很清楚我到底应该去找什么了。在医学上,讲究双重求证,而我则寻求五重求证,这习惯我至今仍坚持着。每个人都想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在每个门类,我都有一到两名画商能提供我专业的参考意见。”

劳德建了一个巨大的艺术参考图书馆,包括他能找到的关于克林姆和席勒的所有书籍。“我本能地知道,我最想要收藏的是德奥表现主义艺术作品。”他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很多表现主义艺术作品流至美国,但美国却没有它们的市场,美国市场上吃香的是19世纪的艺术品和20世纪的法国艺术品。因此,我能用相对较便宜的价钱买到基尔希纳、康定斯基和克利的作品。”此时,他认识了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奥地利移民塞尔日·萨巴斯基。萨巴斯基在麦迪逊大道上开了一家专卖德奥画家作品的小画廊,当时顾客寥寥。

好的艺术品是激情的源泉

“我最好的藏品大多购于我28岁到38岁间,因为那时我真正开始有钱花了,所以我就抓住机会充分扩大收藏规模。此前,我只买素描,之后我买进更多素描作品。如果你设定了一个收藏标准,你会发现很多比油画更优秀的素描作品。”如今,在新艺廊的展览名为“罗纳德·劳德所藏公元前3世纪至20世纪德国、奥地利和法国艺术品展”,展览中不惜辟出整片整片的墙来展示某单一画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塞尚、德加、马蒂斯和毕加索的铅笔素描作品。

劳德拜访约翰·荷林与保罗·荷林兄弟的经历,对他影响也很大。荷林兄弟的父亲拉里·荷林在艺术史学者约翰·芮瓦尔德的帮助下布置了一面全是19世纪和20世纪素描作品的墙。而荷林兄弟此后也成为成功的画商和收藏者,他们也对劳德的收藏有很大的贡献。然而,有趣的是,罗纳德·劳德的父母约瑟夫·劳德和埃斯泰·劳德却一直没有收藏艺术品,直到他们的儿子在1923年为他们购置了一件康定斯基的作品。

有一次大都会博物馆举办晚餐会,那时,还不到20岁的劳德发现自己坐在了一群中世纪艺术品收藏家中。他们的谈话迷倒了他。“其中一人把自己形容成中世纪专家。”这首先让劳德觉得很浪漫。此后,该晚宴的主人邀请劳德去蓝色海岸,在那里,他于油画与素描之外,发现自己被古代家具和中世纪艺术品包围了。他回忆说:“那是我第一次明白每天被艺术品包围着生活的滋味。”自此,他开始购买中世纪艺术品。而他父亲的朋友赠送给他的一把古董手枪,则又向他打开了一扇新的门,让他终于建立起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好的武器与甲胄私人收藏,其中包括一套1610年至1613年制作于格林尼治的布伦斯威克的弗里德里希·乌尔里希公爵的盔甲,整套盔甲以精钢制成,镀以蓝色和金色,其他还有无数华丽的手工制步枪与手枪等。

劳德对雕塑作品的青睐或许不在素描之下,为了一件杰出作品,他会不惜重金。比如马蒂斯所作的四件青铜雕像。“我给自己定过一个规矩,那就是我买的任何东西都要比我已经拥有的东西好,起码要一样好。”劳德说,“但我也犯过错,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我之前没意识到稀有性并不能让一件作品变得更好。”当一些收藏家在鼓吹“交易”时,劳德声称他在过去的40年中只卖出过大约15到20件作品,其中一部分是为了支付购买《艾蒂儿·布洛赫-鲍尔画像一号》的款项,而另一部分则是他后来觉得算不上那么顶尖的作品。他的藏品中,唯有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整个出售掉了。“我意识到我没法对此保持长久的激情。”他解释说。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