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广州·首届艺术品投资国际高峰论坛【实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27 10:22:0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著名国际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皮力先生发表演讲

【皮力】谢谢大会主席,谢谢主持人。我不知道能不能回答徐先生的问题,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国际化视野”,这个题目包含了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国际的当代艺术是否应该纳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体系中来,第二是中国当代艺术应该如何走向国际。

我的演讲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梳理一下二战前后以来的国际当代艺术市场热点和脉络,从脉络中看一下所谓的国际当代艺术市场的开放程度是如何展开的。第一个阶段其实是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或者说二战之前,二战之前这是非常典型的以印象派为主导所占据起来的艺术收藏方向,印象派的收藏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这个提升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的原因是二次世界大战时,它让很多19世纪、18世纪之前的落入法西斯清管的财产里,很多犹太人移居到美国,希特勒不喜欢这样的所谓颓废艺术。二战之后格林伯格在美国实业经济的帮助下,一直到60年代中期奠定了美国抽象市场,美国抽象艺术在美国霸主地位,这是非常有艺术的转换,二战之前是美国人在消费欧洲艺术,二战之后仅仅花了十年时间,整个市场的主流开始变成了全球在消费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这里跟美国工商业资本家的崛起和美国在文化上的政策,甚至包括美国经济势力的增长有关系。即使如此,第二个高峰是在70年代,这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增长高峰之后享受成果的时期,产生了大量新兴行业,包括公关行业、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概念放大是在70年代,也包括像是IT行业,这个行业创造出大量的钱,这个钱要落地,要落地的同时实际上抽象艺术从某个角度来说已经不够消费这些钱了,所以就有其他的艺术消费这个钱的可能。巨大的经济体导致钱还是落不了地,到80年代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年轻的英国当代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不管是波普艺术还是英国当代艺术,都是跟传媒联系在一起,艺术家巨大的制作团队、巨大的营销团队等。

93年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当代艺术展,到97年再次大规模进入威尼斯当代艺术展,因此有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与此同时,是印度。2008年这个市场还有依序蔓延的态势,俄罗斯、拉美、中东,犹太人和阿拉伯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到2009年重新出现了非常可怕的文化保守主义抬头的状况,这个状况具体的显像后面也会说到。全球化与经济的一体化是并行的,经济一体化对于交方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艺术来说,会摸平艺术的差异,我个人觉得这是需要警惕的地方。但是也要看到艺术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和发生是成正比的。

中国80年代有了初步艺术市场之后的基本变化。我们不要将收藏看作是纯粹的对艺术之爱,我们任何人买艺术品,一是热爱,二是收藏,三是其他的考虑。中国书画界市场与中国双轨制是有关系的,7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画,包括一部分的古玩,都是作为馈赠或者最原始的艺术品交易方式,那时的生意都是靠批文,老干部都喜欢书画,书画成为80年代经济交易的主流。90年代开始房地产拉动的阶段开始,可以看到绘画的东西在开始转型,房地产在消费它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也开始寻找匹配新兴社会阶层的阶级意识和文化消费符号,所以这个时候的写实油画,特别是古典的写实油画,成为房地产商,或者是房地产商带动经济发展的一个主导。

90年代末期开始,实际上又有大量的金融资本在中国经济体系里占据主流,金融资本和投资资本,还有包括新兴的公关行业、IT行业、广告行业,这实际上造就了大批海外学成归来,我们说海归,他们回到中国。这一批人他们也是需要标榜自己不同文化趣味,所以不管是潜意识还是有意识,他们都要选择与自己的行业,和自己在海外受到教育相匹配的艺术形态。他们在海外受教育或者是工作时,正好是93年中国当代艺术海外潮流时,他们很自然在情绪上开始接纳了中国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08年经济危机开始,很遗憾的首先打掉这样一批新钱和热钱,09年中国当代艺术相比书画艺术来说,遇到了了一个震荡。

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分析和对国际艺术市场国际化程度、经济增长比例关系的分析,我想得出三个基本的结论。首先就是当代艺术的创造它是象征资本的创造,这个观点是借用法国社会学家比尔•迪乐的观点,他们认为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有教育资本、政治资本、金钱资本。如果家里很有钱,送小孩去读书,经济资本就会变成教育资本,读书回来之后,当了官之后,教育资本变成政治资本。他认为每一个人的资本是在循环的过程中完成的,当代艺术家创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资本呢?我们从梵高这个时候可以看出来,当代艺术有很明显的状况,书者为营,艺术家在某一个阶段放弃在政治、教育、经济上的权益,而做自己的艺术,到了一定的程度,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和趣味,所以是创造了象征资本。当一个时代准备好之后,他创造的象征资本就要与这个社会的经济资本、教育资本互换,作品会卖的特别高,成为大学里可以教授的知识等等之类。当代艺术的精神本质是和我们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跟主流的审美趣味对抗,我想通过这一点来解释这么一个具有对抗性的艺术形式是如何被接纳的。

当代艺术的收藏是一种社会身份区分的方式。这一点我们今天在座有很多收藏中国古代艺术的人,这一点是可以很好说明的。当这个社会涌现出新的有钱人,或者是新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必然要寻找到属于自己阶层交流的语言,除了LV包,除了红酒、普洱茶等等之外,都必然要找到自己文化上的依托,保证这个阶层、阶级能够有效的交流,另外也能够保证他们在自己的社群里获得彼此的利益,同时跟别的阶层形成一个差异。

今天的主持人两次也提到了这句话,今天的艺术品收藏是价值和价格背离的时候,传统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使用价值决定事物的价格,这与西方通行的经济学观点是相背的。我也经营一个画廊,2009年之后经常会被人问到中国艺术品为什么这么贵,其实很简单,真正决定艺术品价格的不是艺术品的价值,而是市场对艺术品的需求。正是因为这样的需求关系,这样的供需关系,决定了它的价格特别高。以中国为例,张晓刚这个级别的艺术家,与国外同级别的艺术家作品相比价格是偏低的,而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是偏高的,我们大量的钱在往有限的阶层流,所以价格必然高,这是符合经济事物的规律,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2008年10月16日经济危机开始,国际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08年我参加一个博览会时,70多家画廊有20多家画廊展示和销售中国当代艺术作品。2009年我再次去时,就可以发现除了我们之外,只有一家亚洲画廊在卖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当时我就说这是个人自扫门前雪。2008年之后可以看到几个重要的海外当代中国艺术收藏在抛售,首先就是一个基金操作的收藏方在抛售,其实在08年有很多都开始抛售他们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保守注意,当他们有足够多的钱时,试图将这个市场往外拓,当他们的钱不足够的时候,就要巩固他们所了解、所能够收藏的艺术,对于中国这种很具有猎奇性的市场,他们在根本上不分担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价值,当经济有任何风吹草动时都要放弃。国际化一定是铺满鲜花的战场,非常漂亮,能够造就很多的钱,但是同时也会带来问题。

中国的收藏家花上十倍、甚至成百倍的钱从海外市场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同时中国艺术品在交易中的习惯、信用等,08年开始中国画廊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除了是市场的方式之外,还有就是当我们试图将中国的艺术往国外推时,我们遇到了各方面的制肘和打击。巴塞尔博览会已经有成立50年了,迄今为止每年给全亚洲的名额8个,每年给瑞士的名额是20多个。这8个名额最早在日本经济很高峰时,日本大概是5个左右,韩国可能是2个,这几年韩国画廊基本上都没有了,因为中国经济开始起来,从2个变成3,再到4个画廊。但是中国中小画廊想进入这个博览会,你就要带过去足够多的藏家,要有所谓的足够多的影响力,它才会接纳你。亚洲画廊在贡献新的趣味,而欧美的画廊在赚钱。对画廊的剥削导致了第二个问题,我们的画廊在今天承担着制造品牌的功能,还是承担着做二传手的功能,2009年如果从画廊的格局来看,几个非常重要的中国画廊,年轻艺术家纷纷离开,被欧美大画廊签走,这就形成了非常大的压力,我们究竟是做二传手还是做品牌。

在失去艺术家的同时,我们也在失去自己的市场,从去年开始很多国际画廊会进军香港、北京等等,这些画廊有非常高的经验来倾销自己的艺术。我在这里不是说民族化的议题,但是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画廊和这些国际画廊之间确实是国有品牌和国际大资本之间的关系。人民币汇率的提高,导致了艺术品价格明显比海外高。这几方面的交集下,中国画廊艺术家被更成熟的海外画廊签走,另外就是由于汇率的过高,导致了国际对中国当代艺术价格的打压。我们就需要思考了,我们国际化的途径如何来展开。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并不想在这里鼓吹民族主义,实际上我也是最早在中国展览和展示西方当代艺术的策划人之一,但是我想强调,所谓国际化的迷途,我们老说国际化是铺满鲜花的战场,中国人如何在国际化交流中获得我们的价值体系认同,中国当代艺术的高价格并不是一个钱的问题,它同时也包括我们当下文化价值创造的认同问题,如何思考它,可能是我们今天这个会议,或者是我们这一代中国市场的操作者和研究者需要很谨慎面对的问题。

谢谢大家。

圆桌对话环节,左起为中央美术学院皮力、中国台湾著名文物艺术收藏家徐政夫、西泠印社艺术顾问胡西林、香港翰墨轩总编辑许礼平、《收藏•拍卖》杂志主编宋琛

【主持人】皮老师说这是铺满鲜花的战场,我们在失去艺术家的同时也在失去市场,也许我们的国际化不是钱这么简单的问题。

掌声请出圆桌讨论的嘉宾,有请:徐政夫、皮力、许礼平、宋琛、胡西林。

无论是徐老师还是皮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究竟皮先生提出不是钱的问题,既然不是钱的问题,那是什么问题。同时请各位嘉宾回头看,在我们论坛进行中新浪微博也已经进行了直播,我们可以不断看到各位网友提出的问题。

【皮力】中国当代艺术2000年之前一直是政府不支持的,但是从2000年之后上海双年展之后变得很支持。但是尽管如此,还没有在社会文化上获得根,只是少数的金融、经济精英在喜欢。我想第一点,当代艺术如何获得根的问题,我们老说新新新、下一代下一代,我们如何找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连接,欧洲的新表现主义、美国的新规划,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都要往回找,我想这是学术研究者和从业者所要关注的问题。

中国的这些企业界也要有自己的社会担当和责任,特别是当西方市场开始在倾销的时候,它的这些画廊有这么多年的历史、这么多年的经验,从大的经济循环来说,中国的钱被引走之后,本地的传媒业、美术馆都发展不了,阐述系统发展不了,跟艺术的连接就有问题。收藏家都会有一些逐益的想法,无可厚非,作为个体来说,但是我们也特别希望,像陈东升先生做的收藏展。今年的大趋势,个人收藏家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大的企业像是泰康,像是民生银行,都在重新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我想这些思路和行动更加重要。

【主持人】请教胡西林先生,皮先生说在他熟悉的当代艺术领域是铺满鲜花的战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他也担心我们实际上面对着国际拍卖市场对我们的侵蚀,艺术品的倾销,对我们不断的压力。您如何看待?

【胡西林】我跟皮先生的观点可能有一点不一样。因为皮先生更多从事当代艺术,而我研究的是中国传统艺术。国际化视野很重要,视野决定我们的定位,关乎进程,但是这样的视野,我觉得可能还是脱离了刚才皮先生那样的说法,我认为我们的国际化视野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比如说齐白石的画就要跟毕加索并驾齐驱,或者是超越。齐白石的绘画和毕加索的绘画,两种绘画价格的长期落差,当然今天接的很近的,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超越了,但是我个人的看法,齐白石的画即使在今天超越了毕加索,并不等于中国的文化就被西方,或者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认同了。

造成两位国际大师绘画价格落差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当时是中国的经济问题,后来应该说是两种文化的差异。齐白石的绘画接连创下天价,如果不是在中国拍卖会上创造的,而是在美国或者是英国,角逐的双方是由美国人或者是英国人,当然也有中国人参与的情况下创造的,为什么都是我们买外国人的东西,不是外国人买我们的东西,这就是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当代是怎么样的认同。前段时间有外国电视台采访我,问到中国艺术品市场问题,他就说中国的市场艺术你怎么看待,乃至中国经济市场的泡沫。有一点难回答,我听了之后打了一个比方,用啤酒来说,一瓶啤酒如果没有泡沫它是啤酒吗?如果这一瓶啤酒全部是泡沫,它能喝吗?所以既然是市场,就一定有泡沫,就看泡沫在这个市场中占的比例了。然后我反问他,美国的次贷危机是不是泡沫造成的?美国华尔街到现在为止,上街游行还没有停止。他接着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你认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或者中国艺术品对美国人、对西方人什么样的启示。我想了想,因为正好我从美国回来,我就告诉他,我到过美国,以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国内可能不好,但是在美国是好的、在美国是可以的。但是我跟美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就无法将我的想法,能够按照我的意愿传达给我的美国朋友,为什么?是因为我的语言障碍。我想美国人也一样啊,美国人如果对中国文化,对中国的语言掌握的也跟中国人掌握的一样,那交流就不会有障碍了。我想要了解对方,最关键是学习对方的文化,美国人、西方人学习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道理是一样的。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跟这个美国人开了一个玩笑,我说幸好今天的美国人还没有那么好的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如果美国人像中国人一样,这么热爱自己的文化、热爱中国的文化,买不到中国的艺术品,就像美国人向来不将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出口到其他国家去。我觉得互相学习是这样的,谈国际化视野,突出自己,拿自己最强的东西到这个世界上去,经济决定一切。用我们的经济交换我们国家的文化,我们有了钱才有可能办奥运会和世博会。

【主持人】徐老师谈到了一些很具体的东西,比如说制度,我们至少在制度和规范上和国际化有距离,比如说资本的盲动,资本没有办法理解艺术品市场真正的价值所在,您所看重的国际化是什么,是有钱买大把的东西回来,还是自己拍卖市场发展更加规范化,更加接近国际化?

【徐政夫】我想这两点都可以做。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提到,外国人看中国的东西怎么看。日本人受唐朝的影响,所以喜欢唐三彩,还有喜欢宋瓷,因为王阳明文化影响了他们。同时,丝织品在大英博物馆也非常多。大家要了解一点,文化到哪一个时期传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受到中国的影响,比如说到韩国,他们穿的衣服就是中国汉朝的衣服。最近我整理一些资料发现,日本人穿的衣服,标准的百分之百就是我们唐朝的衣服,可以拿出很多证明。不是说我们的文化不能输出,我们今天的中国要找出一个最重要的符合时代需求的,这个文化传出去。我常常说学习古董,或者是学习艺术品常常有另外的收获。我就开玩笑说过,孔老夫子到全国各地走,包括他的敌国,不用护照,我们为什么要签证、要护照呢?孔老夫子可以到别人的国家去,到敌对的国家去,登门入室,还指着人家的国王讲三道四说你这样不对那样不对。

中国艺术品确实有非常伟大的,可以来影响欧洲,现在的当代艺术,刚才皮力先生也说了,现在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艺术。我举一个例子,自从IPAD出现之后,苹果手机出现之后,已经没有别的手机了。60%、70%、80%的市场占有率,什么原因?艺术家在科技里面。打开电脑之后,他们用两只手在玩,颜色好很多,可以有很多的功能。美国的立国精神就是我们国家是有宗教的、是有科学的,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艺术。艺术可以成为世界大国。今天美国了不起,今天用这个电脑,然后加上了艺术,就变成了IPAD,IPAD就征服了世界,大家乖乖去买。在座各位可能都穿牛仔裤,还有超级市场,还有7-11,多少是受美国的影响?这是文化的传播。还有19世纪,瘟疫的流行,如果不是英国,有抗生素等等,但是英国在艺术方面是没落贵族,但是现在它是全世界最大的艺术市场。我们中国应该有这样的想法,最重要,创造是一切艺术的生命。现在还有很多人说这个画家刚刚过世,他的画一定会涨,或者说他的学生比老师画的好,将来价格一定会涨。错了,所有世界进步都是进行创造,而艺术就是讲创造。张大千的画一挂就知道是他的,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只有他敢将朱砂、金子、线条画上去,将直的画变成横的画,创造是一切的生命,这是最大最大的区别。

【主持人】谈到国际化视野时,他没有就国际化视野谈,几位老师谈的都是文化的输出、文化的认同、文化的创造。您来自香港,在香港接触到中西方艺术品市场的交融。今天我们谈拍卖和收藏国际化视野,我相信对您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您在香港就处于国际的前沿,我们来看内地的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事业,您看到的是什么?

【许礼平】我是90年代初就来国内看嘉德等的拍卖,是来看热闹的,也喜欢收一点东西,也替一些朋友、一些客户收藏东西。最初进来就觉得是刚刚起步吧,那是1993、1994年吧。没有想到今天的局面,和93、94年比较,不可同日而语。香港当时的国际画廊也是非常开放,让他们去参观,如果想到有今天的局面,可能就不会这样做了。刚才说到经济实力,我们国家的经济惯性吧,这样就带动了整个行业起来,因为没有那么多东西,所以就往国外挖,比如说一些拍卖行就在三藩市、在伦敦、在日本等很多地方登广告,大批大批的收回来这边,其实对文物回流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这是拍卖行的一个功能。大家说到的文化交流,我们是不太了解的。

【主持人】我很感兴趣的想知道,有钱了,我们能到外面买很多东西回来,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有国际化眼光了呢?

【许礼平】不一定。我们买回来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喜欢的中国的东西为主,你看像是日本的东西,他来到这边,我们都不要的,像伊藤博文等与中国比较密切的,与中国有一点关系的,这边才会收。欧美的艺术品好像到我们这边来不是很多,主要是这边的买家不是很热衷。

【主持人】宋主编,这很有意思了,皮老师在强调我们的当代艺术是受了市场的热炒,来自于外面的刺激。而徐先生说我们有钱了,看到更多人到国际市场买回我们喜欢的东西。徐老师说一张齐白石的画可以买毕加索和梵高的画。那么我们的国际化是什么?

【宋 琛】我的从业经历跟几位相比真是非常浅,几位是前辈了。我们就一个话题进行探讨和讨论,皮力基本上是当代艺术这一块,另外三位老师是在传统行业,与传统文化相关,他们可能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实际上作为整个收藏和拍卖领域而言,主持人也会觉得很好奇,本身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言,在目前来说的确增长很快,但是对于中国大众而言,可能是先认识了市场,再来认识艺术,这是有中国特色的收藏拍卖的艺术市场发展状况。在座各位有很多关于国际化的从业经验,从此可以提炼出相应可以感受到国际化氛围中与艺术品行业相关的制度,哪些可取可靠的点。在艺术品市场这一块,从92、93年发展到现在,艺术品市场制度的建设和建立有很大的空缺。传统和当代而言,当代艺术无可厚非学术体系就是在海外,而传统是建立在以前传统这一块,对当今的中国人对市场的认知度,其实这两块都是不够充分的。有了这样的思想和碰撞,我们也听到徐先生说古董可以投资、当代可以投机,那么这样的比例到了什么样的纬度,跟艺术相关的,认识它的价值,现在是市场说话的同时,怎么样看待投资和投资,它们的比例,或者是应该有怎样的认识。

【主持人】作为嘉宾他提出问题了。

【胡西林】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很好,是不是我们在国际上购买艺术品就是国际化视野,我不同意,我赞成你的提问,我不认为这就等于中国的国际化,我在国外看他们的博物馆时非常惊讶,不是他们的艺术品怎么得到的,而是博物馆里的国际化视野,他们展示的不仅仅是英国或者是美国的文物,美国没有太多的文物可以展示。但是我们在波士顿,或者是大都会的博物馆,可以看到全世界的文物,这是国际化的视野。另外我们非常引以为熬的故宫博物馆,不管是台北还是北京的,确实是泱泱大国的博物馆,但是在这么大的博物馆里,我们没有真正看到属于这个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的文物,我想这样来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主持人】当我们缺乏文化的国际视野,我们的艺术品市场就没有国际视野。

【胡西林】文化胸怀决定我们的行为,文化胸怀决定我们的一切,要有大国文化胸怀,秦汉、汉唐时就是大国文化胸怀,今天中国经济在世界发展速度,刚刚公布的数据,联合国预测中国明年的增长是8.7,国务院一个专家说是8.3,即使这个增长幅度,可能比2011年下调0.6个百分点,但是还是领跑这个世界,在唐朝也不过就是这样。我们有这样的经济增长,就一定要有大国文化情怀,拥抱这个世界,然后我们才有国际化的格局。

【宋 琛】关于文化和传统情怀,不管怎样,它也是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对于整个国际化视野和格局的建立,可能很多程度也还是要有理性或者是制度上的借鉴和意义。我还是很希望能够听到各位的意见。

【主持人】尤其徐老师在演讲中专门提到制度规范的问题,至少在触目可及的地方,就与国际规范相差甚远。

【徐政夫】台湾大约在25年前,就跟现在的状况一样,大量的收藏,什么东西进去大家都收、都买,跟目前的中国大陆差不多。到一定阶段一些东西就涨了,涨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比比外面的行情了。台湾当代油画,像是杨三郎等等,一涨到差不多二千万时,很多人就会在想这些印象派的画,他的老师都是从日本来的,为什么不直接就到中国来,找当年这些比较好的画家,也就因此台湾大量的收很多人的画,包括今天的徐悲鸿的画。另外一组人也在想第二代也不错,为什么不到法国去,所以今天的朱德群等等也好,全部变成台湾重要的收藏,而今天这些画家又上去了。日本经济发生危机时,台湾很多朋友又跑出来,去收当年日本买的印象派的画,这是自然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就要特别注意,同样这一笔钱是要买中国的、要买欧洲的等等的,这些钱花出去哪些是未来前途比较好的。当代艺术我说是投机股,这是形容词,不能说都是投机,很多当代艺术家是未上市股票,他们其实很有才华。如果上来了,这就是大家涨的很快,人家说他是投机股,不是说现在买当代艺术就是投机,要买哪一个当代艺术作品时,可能就就必须研究一下,找到专业给你推荐和分析,找到原因。就像是一个古董,对或不对其实有6个原因到7个原因,要慎重。

依照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现在是可以买外国东西的时候。外国东西又有两种,前几天他们访问我,我特别提到,现在我们不要老是往上看,我们现在看的是毕加索等,其实不需要,如果有一点钱,从收藏的角度,不从投资的角度看,比如菲律宾有多少好的东西,我家里有很多菲律宾和印尼的东西,用起来很可爱,又不会坏。如果你今天到印尼去,印尼也有很好的优化家。刚才皮力也讲了印度也有很好的优化家,如果你现在买,20年、50年之后,可能就像是印尼的人跑到中国来找有没有哪些画家的画,有没有这些东西可以卖给我们,就像我们到欧洲找犀角杯等等一样。收藏可以往低端看,没有关系,印尼、泰国、柬埔寨等等。如果往高端,就往欧洲去了。文化部分我一直强调中国的崛起不要让人家觉得只是经济,如果我们可以在艺术和文化领先的话,各位不要忘记,为什么他们说毕加索好,我们就只好说好,因为发言权在他们的手里,他们说好我们只好说好,我们也要有一天说齐白石很好,能够解释和说服他们,文化是感染,感染和教育他们,中国文化其实是很了不起。成为一个文化大国,就会成为一个国际市场,这个观念是要结合在一起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可否回头看一下大屏幕。这一位网友就提出了问题,请问各位大腕,中国当代艺术的高价格并不是钱的问题,包括当下文化价值创造的认同问题,如何思考它?

【皮力】我和胡老师的观点有一点不一样,即使齐白石卖的比毕加索的画高十倍,也不能证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平起平坐了。其实我们的收藏不是在收藏一件作品,是在收藏文化,如果我们是做当代艺术研究的,当代艺术相比古代,或者是传统艺术而言,它的阐释系统没有建立起来,但是它是需要钱建立起来的,艺术家卖了钱,画廊才能赚到钱,然后才能购买宋琛的广告,才会请很贵的作者来出文章,才可以出书,才可以更好的教育别人,这是经济的循环。今天我们翻开国际双年展的目录看,还可以翻出几个日本艺术家的名字?因为你的学术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如何让中国当代艺术跟新兴经济阶层和阶级意识挂钩起来,这样市场才是稳的,你说张晓刚卖七千万,或者是别人卖多少钱,但是他们有谁进入过西方主流的学术机构?没有。西方人说你赚了特别多钱,但是没有进入,反过来说中国学术机构也需要有钱建立起来,这个钱从哪儿来?也是从交易里来的,从象征资本中来。我还是觉得像陈东升先生做的事是功德无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

【主持人】这一轮的圆桌讨论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觉得很有趣,一直以为这个环节讨论的国际化视野和格局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常具体的东西,比如说市场的制度如何规范,我们应该重新规范建立起来样的制度,但是嘉宾以一例外谈到一些看起来不具像的部分,包括自己和国际部分的认同,我们到底有多少的胸怀接纳别人,或者我们有多大的能力比别人接纳。我们所说的视野,某种意义来说更关乎我们文化内心的强大,在铺满鲜花的战场上,国际化视野可能是我们内心的观照。议论是国际艺术品还是中国艺术品,希望更多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不是简单的我们不差钱。

接下来我们将会请出下一个环节的演讲嘉宾,当我们谈到了我们的拍卖和收藏国际化视野时就会想到我们介入拍卖市场中,或者从事收藏,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徐先生给到了两个答案,一个是投资,它理性的,一个是收藏,它是感性的,还具备不具备其他的社会功能,在这样的社会功能下如何看待它的市场发展前景。

请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先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