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香港苏富比瓷器世纪之拍远低于预估额(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4-11 13:14:49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玫茵堂的主人Zuellig兄弟之一的94岁高龄的Stephen Zuellig,其弟弟Gilbert Zuellig于2009年去世。

价值2亿港元的天价“花瓶” CFP 资料

7日晚间在香港举行的苏富比“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拍卖收槌,它未能延续数日前中国当代艺术尤伦斯藏品专场的亢奋。整场拍卖最终的成交总额是3.99亿港元,远远不及事先所预估的7.1亿至10.7亿港元。

2亿港元私人洽购

在本场拍卖之前,很多人预测这将会是一场世纪之拍。他们不仅认为拍卖总额将创造纪录,而且对其中的一批拍品寄予厚望。在总计近80件珍贵的瓷器拍品中,最引人注目、图片登上许多媒体封面的是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

作为清代最具代表性的精品,这件瓷器出自皇宫造办处的御制,瓷胎画珐琅器的工艺也决定了与它同类型的瓷器产量极为稀少,当中带题诗的“古月轩” 式者更是屈指可数。今天,这类传世品大多珍藏在北京和台北两处故宫博物院。因此,在巡回预展时期,大家就纷纷预估,这件尚未有配对瓶现世的孤品,成交价格将超过1.8亿港元。

但在7日晚间的拍卖中,这件作品并未拍出,而是在拍卖结束之后以私人洽谈的方式成交,价格是2亿港元。拍卖结束后的私下洽谈成为此次苏富比拍卖的一大特点。除了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另一件重要拍品明成化青花“瓜藤纹”宫盌,卖出了9000万港元的价格,也是在拍卖结束之后私下成交的。

拍卖过程中的成交额榜首位置,最后落在了明宣德青花“鱼藻纹”棱口洗身上,它以5106万港元成交。明洪武釉里红开光式“寿菊图”棱口折沿大盘,以4098万港元成交价格紧随其后。此外,本场拍卖有12件拍品的成交价超过了1000万港元,市场表现依然不容小觑。

半世纪构建的收藏体系

对照此次古典艺术品藏家们不乏小心的姿态,反观数日前当代艺术拍卖中不畏高价的癫狂,颇有意味深长之感。并不是说古典艺术品市场十分理性,虽然它不像当代艺术市场那样走出出人意料的高位线,但在天价水准上也停留很久了。天价不等于疯狂,但和理性也相距甚远。

在理想的收藏中,作为避险机制的市场理性,和作为收藏基石的长期持有方式,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系统。这种近乎古典主义的收藏理念,在遭遇了金融时代新生的收藏资本之后,虽不能说是一触即溃,却也被大多数人所放弃。有意思的是,此次苏富比所拍的“玫茵堂”,正是古典主义收藏的典型。

在中国瓷器专家、伦敦独立学者Regina Krahl的讲述中,玫茵堂的意思是“掩映于玫瑰花丛中的厅堂”。这个花香弥漫的厅堂是一个中国瓷器的宝库。两位主人花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四处收集中国最优秀的瓷器艺术品。他们的理想,是建构中国瓷器最好的收藏体系。五十多年中,两位藏家收藏的有关中国瓷器的器物和各类资料,甚至早已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家顶级博物馆。毫不夸张地说,玫茵堂的中国瓷器藏品在品质上是私人珍藏中顶尖的。就数量而言,或许只逊于北京、台北两家故宫博物院,名单里也许可以勉强加入承德避暑山庄等地。正因为如此,这场拍卖才被称为是“苏富比近30年来最重要的瓷器专场拍卖”。

“鲨鱼投资者”不是收藏家

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仇国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玫茵堂珍藏”是经历半个世纪长期积累形成的收藏,规模达400多件藏品。其品质属于欧美传统的“老收藏”,是欧洲老藏家品位的象征。在玫茵堂主人的收藏历程中,他们还和香港、伦敦的瓷器行家交流并得到指点,抓住了上世纪80到90年代的中国艺术品热的机遇,从各大拍卖行收购了一批精品瓷器,完善了他们从元到清的中国瓷器收藏体系。例如说这件“锦鸡花石”图胆瓶,正是1997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中购得的。

“收藏家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形成”,这是仇国仕的结论。当玫茵堂主人花费半个世纪的时间,建立起400多件顶级品质的藏品体系时,大部分中国和亚太新兴藏家怀揣重金,专挑每场拍卖中的明星拍品出击,希望借助其明星效应和各种运作,带来创纪录高价的可能,并在下一次拍卖中迅速出手套现。其实,他们更像是资本市场中游弋的鲨鱼,而不是收藏家。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