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书画市场“以假代真” 迷乱眼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04 13:35:06 | 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

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张大千》即将开播,片中背景巨幅金箔重彩画《金碧荷塘图》在张园展出。这个“艺术大师张大千先生书画精品展”展出的还有13件大千先生作品,展品均来自大千先生的家属和学生旧藏。

实事求是的介绍

选择在张园办展,是因为张园毗邻大风堂,张大千曾经常在这里出入,并在此学画,张园的门楣匾额也是张大千所写。

长三角收藏研究会会长、《国宝档案》栏目特邀专家唐恺教授说,《金碧荷塘图》是张大千先生结合传统与创新的代表作,画面金碧翠绿,间以数朵金线朱荷,并辅以满塘摇曳的绿叶,气势磅礴。大千嫡孙张进先根据其父张心智及姑夫肖建初的回忆,当年张大千在青城山创作此画时,特地从日本高价采购了巨幅金箔纸,画面上的荷叶以青绿着色。由于金箔纸不吸水,不附色,故选用了进口上等矿物颜料,反复多次敷色,终使画面达到了艳而不俗、纤细而典雅的境界。他也实事求是地说,整个画面构图与荷花出自张大千的手笔,但荷叶的敷色等其他方面是由儿子张心智、侄儿张心德、女婿肖建初、学生刘力上共同完成的。他的回忆证实了上博研究员茅新龙、唐恺教授、画家陈舜今的考证:当时这幅画是为了送人,所以题款上只落了“张大千”一个人的名字。茅新龙说,即使不是完全出自大千先生之手,也称得上是上乘精品之作。

后代藏品均为真迹?

在赝品充斥的书画市场,信用的危机早使一部分画家和名家后代的公信度日渐减弱,艺术市场的现状可用一个“乱”字来概括。谁的字画好卖,谁的作品就满天飞。艺术批评家刘传铭曾计算过,齐白石就算每天画,留存下来3万张作品了不得了。但目前,艺术机构、收藏家、美术馆和市场上的齐白石作品约有35万张。刘传铭曾帮黄胄做过文字工作,还曾当过赖少其秘书,“黄胄的作品数下来也就5000张,而现在市场上少说有5万张;赖先生一生水墨画作品总数不超过1500张,但市场上却至少有5000张”……诚然,赝品大多是社会上仿制的,但也不排除有名家后代造的假。有人在自己的仿作上盖上父辈的印章;有人将父子共同作品,偷梁换柱变成了“一人力作”。这些有动听“故事”佐证的书画艺术品,真假难辨。

书画赝品也有它的辅助作用。翻开中国书画史册不难发现,一些具有极高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的书画“传世名作”,就是靠“摹本”形式流传至今的,如晋朝顾恺之、王羲之,五代周义矩,宋代赵昌等。不难理解,由于年代久远或其他原因,一些书画名家的作品失传,于是以摹本替代真迹,填补了书画史上某一时段或某一作者代表作的空缺。但是,现在有些人不是以“让摹本为‘弘扬’和‘保护’艺术真品服务”为出发点,而是看重摹本背后易被市场认可的价值资源、易被买家接受的消费符号,利用消费者“重名头”的心理,巧取豪夺,给书画艺术市场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有关专家认为,大千子孙开了个好头。在书画作品创作和买卖过程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具体情景,只要说明清楚,卖个实实在在的价,心里也踏实。反之,虚虚假假,坏的是大师的名头。同时,他们也提醒,对于名家作品要多个心眼,多请教专业鉴定机构或在市场上打滚的有经验买家,毕竟他们长期练就的火眼金睛不会相信那些美丽的“故事”。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