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面对市场暴利当代艺术家为什么心态平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24 17:45:00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刘晓丹

 

张晓刚从画廊拿到的报酬,虽然只是拍卖成交价的零头,但已经超出了他的生产成本。

中国当代画家的“边际卖者成本”极低,特别在他们出道的初期。张晓刚1989年卖第一张画得到100美元时,因为可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已经实实在在地高兴。在同一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另一位当代艺术“天王”王广义的《毛泽东1号》被快餐车老板买走,他拿着“油渍麻花”的1万块钱,已经激动得手直哆嗦。即便在当代艺术市场高涨之后,当代画家们对金钱的要求也并不很高。张晓刚从2004年起就不再画受捧的《大家庭》,他只用1/3的创作时间满足市场,另2/3留作寻求新的艺术突破。王广义甚至觉得经济危机是好事,他想知道:艺术没人买了,有谁还坚持。

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令人始料不及,画家从中获得的“生产者剩余”,也远超乎他们的想象。

张晓刚2005年把工作室搬到酒厂时,韩国“阿拉里奥画廊”艺术总监跟他聊天,说争取在两三年之后,把中国一线艺术家作品推到10万至15万美元。当时张晓刚很惊讶:“可能吗,那么贵?”不到一年,该数字就远远超过。西方艺术家熬到上千万一幅,至少要等几十年,但在中国几年就顺利实现。拍价飙升后,画廊的代理价格也在上涨,张晓刚从没想过自己的画可以卖这么多钱。最早,他在花家地的工作室只有80平方米,创作一张两三米的画,画完必须赶紧收起来,因为转不开身。在“租得起了”之后,他搬到酒厂艺术区,有了200平方米的独门独院。再后来,他搬到了清静的何各庄村,宽敞的工作室有600平方米。

不高的“边际卖者成本”与超额的销售收入之间,是巨大的“生产者剩余”空间,这让当代艺术“天王”们活得心满意足。当然,那些仍在画家村中眼巴巴等候画商光临的“当代艺术家们”,则另当别论了。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