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当心“齐白石热”带来的市场风险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03 20:28:50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牟建平

 

六.巧借“名人上款”

眼下,“巧借名人上款”,已成为造假者屡试不爽的一大伎俩。名人的名头越大越好,藉此证明来路正,好麻痹买家上当,此类欺诈造假手法往往能诞生高价。

某公司2009年春拍548.8万元拍出一件齐白石《风竹》,上款标明“隆基弟清属”,拍卖图录上特别写明是“罗隆基,著名学者,民盟中央副主席,森林工业部部长。”该伪作竹叶画得凌乱不堪,款书更是绵软无力,但就因为上款名头大,最终高价成交,买家交了昂贵的学费。巧借名人上款唬人,在齐白石画作造假中正越来越多,近期春拍中某“啸天将军”款的《虎》也属这路手法。


图4 拍品齐白石《万寿图》67.2万元

七.出版著录“遮眼”

近两年,许多造假分子盯上图录和出版物,利用人们对出版物盲目迷信的心理来大肆推销伪作,且屡屡得逞。如今出版物和图录已成为造假分子迷惑买家的一大法宝,在出版物和图录的遮掩下,不少赝品顺利成交出手。

某公司2009年秋拍以246.4万元成交了一幅齐白石《无量寿佛》(见图2),拍卖图录标明是曾在《×××特刊》上出版过。其实看过该特刊的人都知道,这本特刊就是一本变相的广告集,给钱就登,口碑很差。此拍品《无量寿佛》的衣纹是原样抄袭自北京画院藏的《红衣罗汉》(见图1),只是脸部给换了下而已,是一件不折不扣的“拼凑货”。眼下许多出版物都下海商业化了。许多为了生存和版面费,对赝品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只是坑苦了那些对出版物还抱有几分信任的买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