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不为人所关注的版画收藏骤然升温。在2001年嘉德广州夏季拍卖会上,版画家应天齐12张一套的版画《西递村系列》仅以11万元落槌;但日前在北京翰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还是应天齐的《西递村系列》,却以101.2万元的高价成交。这样的火爆场面不仅表现在拍卖会里,在艺术品市场上,不少国内藏家已经将收藏目标锁定在一些中外名家的版画作品上。
人们认识还较模糊
对此,著名版画家、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卢治平指出,随着收藏者的日渐成熟,版画在中国艺术品市场长期以来所遭遇的“冷漠”已经结束,但是尽管如此,与国画、油画等深受藏家关注的艺术品类相比,版画还只能算是只“丑小鸭”,想要变成收藏市场的“白天鹅”仍需时日。
卢治平是在他的“灰色的五言与七律——卢治平版画作品展”现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他介绍说,在西方,版画几乎是所有艺术投资品大种类中最具增值潜力的首选品种。像西班牙的帕布洛·毕加索、德国的珂勒惠支等大师的版画作品,在拍卖会上每张常常能拍到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美元。
相比之下,我国版画的价位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很大。卢治平坦言,版画在中国之所以处于市场的边缘,主要是人们对版画的了解不够。很多人对版画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有的甚至连何为石版画、何为丝网版画、何为铜版画都难以分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关于对版画的认识主要来自“文革”前后的黑白木刻和水印木刻,认为它只是用来作政治宣传用的印刷品,因而也就无法根据不同版种的特点来欣赏版画。
收藏价值受到怀疑
“版画的可复制性,使其收藏价值受到怀疑,同时也使其价格受到曲解。”卢治平说。
在卢治平看来,版画是可以复制的,但它与一般的复制印刷品有着质的不同。版画集画工、刻工、印工于一身,其艺术价值丝毫不比其它艺术种类逊色。版画与一般印刷复制品在印制上也有天壤之别。一般印刷品只需红、黄、蓝、黑四版加网叠印即可,而现代丝网版画要完成一幅作品,一般需要20个专色版套印,多的要达到50至60个专色版,其制作者的审美能力与技术水准与印刷品不可相提并论。版画的复制有严格的规则,版画家每创作一幅作品,在印制上按顺序严格编号,印到规定的数量(即印额,在画面上显示分母),甚至要举行一个沙龙式聚会,在一些业界人士的参与下举行毁版仪式。同时,每幅作品均有画家本人的亲笔签名、标上创作时间等,以保证画作的艺术水准和市场流通量。
文化内涵不容忽视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宋源文则认为,观众对版画的认识有局限性,而艺术家自己又何尝不是?版画对材料、技法的依赖性较别的画种强,我们在硬件、技术层面上比一些版画艺术发达的国家差了一截,需要补。于是,很多版画艺术家陷入了“重技术缺内涵的怪圈,这造成了版画在近几年没有力作的状况。“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技法问题,也有文化背景、感情因素在里面。奥地利版画100多年来只有克里木特、席勒流传下来,说明文化内涵不容忽视。”
艺术评论家李旭直言,目前我国版画的味道不够独立。“很多油画、摄影能够干的事情,版画就不要做了。版画画面的味道以及包括丝网版、镁柔钉等综合技法,是能够做很多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事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