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艺术市场

名家“特型书画”造假法之信札成品辨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9-14 11:21:04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在“特型书画”定义中所指向的书法造假,确实是针对那些严格意义上非真正名家书法作品的带有实用性或说明性的书写笔迹。此类笔迹的书写者多半是在与“创作心态”很不同的特定情境下即兴写就的,故它有较大的可能与鉴藏者以往所见识的当局名家的“标准字”不太一样。还有,不论真或伪的此类成品,其文义皆必与书画鉴藏习惯性思维的“来路”与“出处”有关,这也是此类伪作近来被大量作伪以及它频频“得手”的一个重要因素。市面上最常见的此类伪作计有信札、题字与假题跋三种,此次先说最前者信札。

信札即书信的原件,又称手札、书札、尺牍等,有的还包括其封套。从唐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里,我们就很自然能理解从古到今为什么在收藏圈中始终都盛行收藏名人信札的道理。历代大名家的信札在市面上向来都价格不菲,其假货也多如牛毛。

以鉴定的视角观察,名家信札与同一名家的一般性书法作品作比较,它计有三点的特殊性:一,它的文字内容包含艺术以外的信息量多而具体,即上述提到的写有当局成品来龙去脉的“潜台词”,故当今有的作伪人在炮制了一件署名某名家的书画赝品时,还附带伪造一封充满针对性意思的信札,将其派作“证物”、“证据”的用途,在抛售赝品时侍机出示该信札,以诱惑买家。二,写在信札中的字,受“情感”影响的成分较大,字里行间蕴含的精神气质之类的元素更多,许多名家成名前与成名后的字迹其表面形态与气度有很大的不同,这纯因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与“心态”不同使然。三,个别名家以毛笔写书信时有打草稿的习惯,写给同一受者的一封信有的反反复复涂改成了好几份,一旦日后那些正稿与草稿统统流到市面上,无形中将给一些收藏爱好者造成不少鉴藏困惑与尴尬,即便是收藏资历较深的人,对名家信札走眼的概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作品。

如黄宾虹是位超级大书画家,对他艺术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该画家写于山水画作品中的字是极稳实而厚重的;当画家写信札时,字就顿时变得“刚柔相济”起来。气格高,变化微妙,字功夫与抒情性并重是其信札型书法的最大优势,见图(1)真迹。图(2)是黄宾虹信札疑伪成品,它2006年秋季在南方某拍卖行入拍。当我们的视线由图(1)转到图(2)上就会很快发现疑伪成品根本就是件经不起推敲的粗糙货,它上面每个字的笔线与结体以及总体章法的艺术质量真是不能与真迹的这件作相提并论。

人说“字如其人”,信札的真伪辨识要点就是体现在这四个字上。也就是说鉴定人一定要深入了解署名者的生平及其相关的真实性的信札手迹。若我们对鉴定物的署名者了解较全面,接触实物也多,那么辨别真伪的把握就相对大了。

   上一页   1   2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徐悲鸿两封信札首次曝光:与刘海粟陈年旧事
· 胡适信札透露旧日情谊 共拍出744.8万元
· 国家文物局动用"优先权" 成功收购"致胡适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