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艺术市场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发展中的上海艺术品市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31 15:28:10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艺术品交易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引人注目。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在整个中国经济版图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显赫的国际地位,强劲的经济实力,为什么没有引来上海艺术品市场的光辉业绩,而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龙头老大呢?

卧居长江口,面临大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穿越太平洋与美国联线,上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来上海是以“商”为主。上海商人尤其认真,但艺术品在行业内,自古以来是买假自认,卖假不赔。对此,上海人被动接受。上世纪上海拍卖行和个体古玩店刚开张时假货很少,投资收藏的人热情高,市场较为看好。进入21世纪后,由于一些从事古玩买卖的人急于赚钱,涌进大上海行骗,假古董、假字画充斥市场,加上古字画、古瓷器、古玉器难以鉴别,市场愈加复杂,真真假假,鱼龙混杂。这一现象与上海商人原先的商业道德产生激烈碰撞,洗手者、观望者的出现就不足奇怪了。

受到打击后原本很实际的商人变得谨慎,不会轻易买卖艺术品。除了信心受到打击外,他们认为一旦急需要用钱,艺术品不能套现、不能到银行抵押贷款的特点将成为他们的犯难之事。与北京、香港相比,上海的投资家要远超收藏家,短线炒作的人多于长线投资收藏者。另外,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或文物制造遗址欠缺,玩家的祖传世系无法与西安、北京、南京、杭州相比,因而受到古董熏陶的人也较少。即使留存在收藏家手中的好东西,也是外面带进来的。这导致上海一些投资收藏者,特别是书画投资者只重视海派书画家的作品,对外来的书画家,除非在全国名气特大,一般不会收入囊中。按照外省一些人士的说法,上海较为保守,外来画家不易进。其实不然,只是因为上海人的“商业意识”浓厚,注重实际而已。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些爱画的人并不懂艺术,市场并不成熟。就艺术水平而言,上海当代国画家之中,具有谢稚柳、陆俨少、唐云等大家风范的人物并不多,尤其是一部分把经济利益捧在手上的上海城市画家,实际上艺术上是有缺憾的,他们的作品并不值得持有,但是却有一定的市场。这些,都是上海艺术市场的不足之处。

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对上海艺术品市场的影响逐渐显现。当代艺术的油画失去了前几年高昂的发展势头,国画销售也表现平平。笔者接触到的一些艺术机构,当代艺术市场周转趋缓,交易不多,面对高昂的费用,歇业或关门成为渡过难关的手段。以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国画等为主要经营对象的艺术机构,因作品价格较低,销售渠道灵活多样,也不需要很大的展示空间,成本相对低,但也有不少处于勉强支撑运行的状态。古玩市场方面,有几个明显的现象,一是成交率下降,二是价格公开打折,与前两年相比,东西也便宜。一张清晚期品很正的雕花红酸枝架子床只要4万元,如果去谈价格可能还会低,这种价格已回落到七八年前了。在古玩城中,那些资金不足,又没有什么好货的商家,有的干脆留一电话号码在门上,有的悄悄搬出,似有一点萧条之感。

此外,拍卖行也不景气,与北京相比明显表现出颓势。这主要体现在成交量偏小,以及成交价低。以2007年春拍为例,上海两家大拍卖行朵云轩和崇源成交业绩仅过亿元,而同期北京嘉德、保利是6亿多元,瀚海是4.5亿元,1亿元至3亿元的公司就更多了,2008年的差距更加明显。同是老字号的杭州西泠拍卖,虽拍卖起步较晚,但就近两年拍卖业绩来说已远超朵云轩。不仅古董价上海拍不过北京、杭州,就连上海当代著名画家如谢稚柳、陈佩秋、程十发、刘旦宅等人的作品,在北京拍卖的数次价格也超过了上海。这样的拍卖形势,产生的结果就是在上海收不到好东西,也留不住好东西,持有者纷纷北上或南下,对本来就不景气的上海拍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1   2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中国艺术市场之40问
· 非理性投机都会失败 艺术市场绝非股票市场(图)
· 用钱堆出来的艺术市场行情能持续多久(图)
· 新资本入场 金融行业逐鹿艺术市场
· 买家为啥购入艺术品 更多人会介入艺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