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艺术市场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梅瓶辨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5-07 10:03:56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流落于民间收藏家手中的这件金代耀州窑青瓷刻莲纹梅瓶,造型饱满敦实,是人们俗称的宋金时期“梅瓶”的标准样式。瓶高31厘米,瓶身七组双弦纹将其分隔成多组装饰主题,口部与足部分别刻有俯、仰莲瓣,肩部为缠枝卷叶纹,腹部的图案为热烈繁密的刻花缠枝莲花纹,以盛开的5朵莲花配合卷枝为主题纹样,布局洒脱,刀法畅快,一气呵成,显得犀利而洒脱。

“梅瓶”这一雅称宋词中其实已有,但人们一般认为清末《陶雅》书中才用来指小口细胫的贮酒瓷器。其古代用途为贮酒、水具,明清时期也用作插花具。得名亦有几种说法,民国初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解释为:“梅瓶,口小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目前所见最早的瓷梅瓶实物见于唐代,辽宋到金、元、明时期是梅瓶烧造的全盛期,辽宋金时期的壁画和砖雕上有大量表现梅瓶使用场景的图像,都说明梅瓶最初的用途是一种储酒、水用具,少量也用于陪葬。河北宣化辽墓有多幅壁画显示当时以三只高胫瓶插放于低矮木几上,木几上开有三个圆口,瓶胫刚好卡放在木几上,说明在北宋时期,造型修长、小底的瓷梅瓶由于重心较高,使用中应该是放在开孔木架上。宋代北方梅瓶较多保留了契丹鸡腿瓶的痕迹,形体修长而秀丽,瓶口为蘑菇形或梯形,便于使用绳索捆扎。金代和南宋时,还出现一种口部稍大的新样式梅瓶。这种大口梅瓶北宋晚期到金代初期耀州窑曾有烧造,口部与底部尺寸均增大,放置时应不必依赖于支架,也便于使用提子一次打出一斤、半斤的酒来。从河南白沙宋墓和山西平阳金代砖雕都表现有矮胫梅瓶看,自高胫梅瓶改造而来的矮胫梅瓶北宋后期开始出现,金代尤其流行。

该件耀瓷刻花梅瓶即为北宋末至金代中期之间的产品,处于梅瓶向矮胫造型的转变阶段。 其造型秀美,线条流畅,体现了被今人誉为“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精湛刻花技巧,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精品之作。2007年1月,首届陕西民间十大宝物评选结果公布,这件金代青釉刻花梅瓶获得陕西民间十大宝物之一的殊荣,在此后西安举办的几次民间收藏展中都是亮点之一。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艺术阴谋还能“潜伏”多久
· 永乐首推书画杂项双拍
· 翰海09春拍5月初开槌 16个专场估价3亿(图)
· 张大千<红荷>亮相嘉德 估计42至52万元(图)
· 低端艺术品消费渐渐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