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艺术市场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国内拍场郑板桥书画赝品多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14 18:13:53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每逢“3.15”打假日,艺术品打假都会成为一时热门话题。但年年打假年年假,国内书画造假、贩假、拍假、买假、鉴假的现象却从来没有真正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变。我一直以为,艺术品打假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当前国家政策法规欠缺、行业监管自律薄弱,买家艺术素质相对低下的局面下,艺术品打假确实是个“老大难”。

在书画收藏和投资中,古代书画是门槛最高的,所以也成为造假最泛滥的一大“灾区”。笔者认为,国内古代书画多年来难以真正升温,真迹稀少、造假猖獗是一大“瓶颈”。目前国内拍场上的古书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真迹尚不及十分之一”。

拍品《行书五言诗》34.7万元
真迹《行书论书》局部




在近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若论被造假最多、最滥的古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恐怕应算其中一位了。查看一下雅昌艺术网,郑板桥书画的拍卖成交金额仅排在八大山人和文征明二人之后,位居第三。之所以屡被造假,既因为他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家喻户晓、充满传奇,画价不菲也是吸引造假者的根本原因。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世籍苏州,明洪武年间迁居兴化。少孤贫,天资奇纵,超越流辈。4岁丧母,由乳母、姑母抚育。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七年任山东范县,十一年调潍县,乾隆十七年底去官。为官期间,“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是一位加泽于民的清官。乾隆十八年初回到兴化,直到乾隆三十年去世,历十三年,其间多在扬州卖画,与友游山玩水、诗酒唱和。晚年足迹以扬州为中心,同画家汪士慎、金农、高翔等人交游,形成著名的“扬州画派”,一生经历了“早初贫——中做官——晚年卖画为生”的曲折人生。

郑板桥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全才画家。他的诗有杜甫的遗风,关心民间疾苦,重在表现社会现实。其书法融黄庭坚、苏东坡之体,掺篆隶楷行诸体并杂以兰竹笔画入书,大小参差,乱石铺街,标新立异,既有峻峭纵横之雄,又有潇洒秀丽之韵,人称“六分半书”。清何绍基评板桥书“板桥字仿山谷,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以绘画笔法入书,古亦有之,但像板桥出神入化者无二也。他的绘画成就最高,尤擅画竹石,细枝粗叶,瘦劲孤高,格调超人。所画之兰突出山间野气,用笔秀逸,幽香扑人。

郑板桥的书画因格高绝俗,颇受文人、商贾的青睐,求者众多。他在给友人信中写道:“近时求画书者,较往年更激数倍,都属同年同寅及巨绅,大抵携赠物而来,势不得不为之一挥。”“索书索画,积纸盈案,催促之函,来如雪片,如欠万千债负,未识可有清偿之日否?”

在郑板桥去世后,造假者颇众,其中有名的要属山东潍坊的谭子猶和兴化的刘敬尹二人。但二人气息低俗、笔力怯弱,尚难与真迹比肩,后世对郑板桥书画稍有研究的均不难加分辨。清中期后,板桥书画曾一度泛滥,对此清人的著作多有提及。桂馥《丁亥烬遗录》载:“惟先生书画,赝本颇多。”又云:“数十年来,所见先生书画不下百余件,真迹不过十之二三。”可见,在清中期时郑板桥的书画伪作就已相当泛滥了。

1   2   下一页  


下一页多位名家杰作首度亮相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