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艺术市场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金融危机下,艺术媒体如何渡过难关?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12 00:30:59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

    正如论坛主题所说,“许多老一代批评家最初也是从杂志编辑做起的,今天各类艺术媒体中的青年编辑、记者,也都有这方面身份转变的趋势”,和很多媒体从业者一样,我也曾有过这方面的转型思考,但有两点困惑一直没有解决:(1)艺术批评是不是艺术媒体转向的最好选择?类似演员转行当导演、模特儿当设计师,这些转行的动力是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2)论坛的议题之一所说,“艺术媒体如何体现批评的力量和学术的引领作用”?但是,令我困惑的是,今天的艺术媒体、艺术批评是否真的具备这样看似伟大的社会职能?所谓的“批评的力量和学术的引领作用”是不是只是这个圈子的一厢情愿?特别是在经济萧条的今天,很多艺术媒体的日子可谓步履唯艰,生存都成问题,谈论引导学术,我个人多少觉得有点纸上谈兵。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媒体再到一个人,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有资格和力量去引导和批评别人。现在很切实的问题是,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萧条,画家的日子不好过,是否还需要这么多批评和批评家。我认为讨论当下经济环境下,媒体特别是艺术媒体如何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如何渡过难关也许更现实。

    采编和经营,和世间万物一样,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对于任何媒体来说,也都是重要问题。只不过,不同类型的媒体,解决方式迥异。大众媒体,分工细致,采编和经营往往分得很开,人员各司其职。虽然前者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但往往会通过很明确细致的要求来约束一线采编人员的工作行为,以保证稿件这一产品的质量。比如采访要有细节感和趣味性,再例如,某家都市报甚至严格要求每个记者当月要有几条自己所住社区的稿件、必须有现场采访的稿件等,非常细致甚至苛刻。

    另一种类型往往是艺术类杂志,特别是一些近年随着艺术市场火爆而崛起的杂志,采编和经营的分工可能并不像前者那么细致。事实上,采编和经营之间的度,很难平衡,虽然一些选题可以实现“双赢”,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大牌艺术家多半不动声色就令媒体追逐;愿意出钱宣传包装自我的艺术家,往往学术品位有限。另外,现在的媒体太多、太滥、良莠不齐,加上一些记者的不自爱,也损害了媒体的尊严和形象。现在的经济危机刷掉了一些画廊、一些画家,对于媒体而言,也是如此。大浪淘沙,虽然痛苦,但未尝不是好事,未尝不是机会。

    据我了解,目前的艺术媒体在应对危机的方式上都有以下几种表现。

    (1) 惨烈型 直接关门或者减少期数者,比如月刊变季刊,甚至半年也出不了一期。

    (2) 节约型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有些艺术杂志明显薄了很多。还有个别媒体将开本变小,进口纸换国产纸,减少印刷的特殊工艺等。

    (3) 手术型 其实是上一条的延伸,因为要缩减成本,所以直接自己动手术,和其他行业一样,裁员对于艺术媒体来说也再所难免。没被裁掉的人员,往往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都比经济危机前更大。最近某艺术杂志人员全部换血,也可归于此类。

    (4) 出击型 经济萧条时期,媒体的广告量下滑很正常,所以有的媒体就采取了独辟蹊径、取长补短的方式,比如扩大杂志的包容范围、开辟更容易和广告接轨的栏目等。

    事实上,今天的当代艺术市场,其实又何尝与此不是类似。作为媒体人,我们似乎都有这样的经验以及无奈:一场展览来了,一件文物开箱,我们都要争相去报道哪件艺术品最值钱、身价最高,因为要引起大众关注。是引导读者还是附和大众,似乎是每个媒体要面对的难题。今天我们谈到媒体的责任和力量,我认为立足社会,研究一些类似的现实问题,少一些空谈,这都是你我需要多着力的。

    (作者系《艺术市场》编辑部主任)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拿什么来拯救你——金融危机中的当代艺术
· 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及市场
· 金融危机--寒流吹进北京798艺术区
· 全球金融危机 宋庄画家被迫上街兜售
· 金融危机来势汹汹 艺术市场下滑新艺术家上位
· 艺术批评的“媒体化”与艺术媒体的“批评化”
· 针对2008年艺术媒体现状的评述
· 段 君:艺术媒体的危机
· 中国当代艺术媒体的现状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