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亮:如何利用国际艺术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时间:2018-03-12 16:46:25 | 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

影像记录>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艺术精品,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如今很多已经散播到世界各地,我们如何面对这一事实,又如何有效地利用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方式方法的创新,这些散播在海外的国际艺术资源,正可以为我们提供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新思路。

吴洪亮委员认为:

在过去中国文化活动的对外交流过程中,有“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其中“走出去”以带展览、演出等文化活动出国为主要形式,虽然经过多年积累,有诸多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文化活动带出国成本高。

以在国外举办艺术展览为例,重要藏品走出国门所需保险、运输、展厅、人员等各项支出更是花费巨大,其影响力难以与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正比。

2. 文化活动带出国门却难于落地生根。

由于周期短、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走出去”的文化活动在短暂的热闹之后很难在当地文化中产生长效的影响,更难于进入当地的主流文化界,无法更好地塑造中国文化全面立体的形象。

吴洪亮委员介绍说:

在近十年与世界各国各大博物馆交流过程中发现,很多重要大学、博物馆、美术馆拥有数量惊人的中国艺术藏品资源。以美国为例,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器物类藏品近两万件。位于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的中国绘画就超过1000幅。在美国的博物馆、高校等相关研究机构中,也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学者和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此类机构中往往只有一到两名东方艺术策展人,或者仅设一个东方艺术的教授席位,机会少、人员少、经费少。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捷克国家美术馆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皆藏有一百多件齐白石艺术精品,但展览及相关学术活动的机会却很少。由此可见,虽然关于中国艺术国外已有大量资源,但由于缺乏专业团队及资金的支持,其展览、研究、传播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尽如人意。

吴洪亮委员建议:

1. 以国家名义建立稳定机制,资助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人才和中国艺术传播项目。

目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俄亥俄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海外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中有很多致力于中国艺术研究的优秀学者,建议在外交部、文化部等单位的支持下,以国家的名义建立一个稳定的机制,用于资助海外的中国艺术研究人才和海外的博物馆等机构开展中国艺术项目,充分利用已经散播到国际上的中国艺术收藏,凭借当地资源、当地人才,在当地完成展览、研究等学术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已经落地的中国藏品在海外开花,也能让中国文化形态以最简单、快速,可以无缝链接的语言方式在其他文化体系中传播,进入当地主流文化圈,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同时,这些海外的项目还应纳入中国学者一起参与,以期用更深入的方式、在更多元的领域加强中外人文交流。

2. 在海外机构中赞助中国艺术展厅。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长期得到来自日本的支持,其东亚艺术的收藏与研究以日本为中心展开,日本政府还出资支持美术馆日本展厅的装修。中国在海外虽然也有一些受华人影响而建立的展馆,如英国V&A博物馆中由华人收藏家出资修建的专馆,但都是以个人身份而不是国家形象出现的。建议以外交部、文化部等单位为依托,在海外有重要影响力、有珍贵藏品资源的美术馆、博物馆或其他机构中赞助完善或建立中国馆,使中国的艺术资源以常态化的方式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内容,树立中国文化形象,丰富中国故事的内涵与影响力。

总之,充分挖掘国际艺术藏品与人才资源,利用其他国家现有的条件,在当地完成中国艺术的展览、研究和传播,其结果成本低、见效快、影响大、融入深,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