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鸣:将古汉语纳入中国书画硕士、博士入学考试语言类选项中

时间:2018-03-12 16:46:38 | 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

影像记录>

刘万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化工作重要论述中谈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中国书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对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提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作用,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意义。

  以古开今、传承发展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规律。守住传统,不忘本来,见真知,向未来,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时代的需要。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担负中国书画艺术历史演变、传播发展记录的文言文,以其优雅淳朴、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质,承担了中国书画传承遗产积累的任务,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支撑和推动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其精神内力显得厚重而崇高,我们探究书画艺术的渊源,理解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看懂中国书画,读懂传统文化经典,诸如传统哲学、美学、书论、画论等,都离不开记录它的文言文,这一中华灿烂文明的载体,它记录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研究中华文明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打开中国古代书画大门的一把金钥匙。读懂它才能深刻认知传统书画的精髓,提高书画鉴赏力,延续其文化基因,乃至借鉴、开拓、创新。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屠呦呦先生,即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从中医古方中发掘青蒿素。中国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激活着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将人类的目光重新聚集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

  当下中国书画类硕士、博士全国入学考试的语言类,只限于外国语,加之中小学及大学文言文教育还存在不同层面的缺憾。长久以来文言文对国人已普遍形成晦涩难懂的语言文化,青年人从想读到读不懂,从读不懂到不想懂。长此以往,浩如烟海的中国书画文化遗产将如何传承?处于尴尬境地,为此出现大量以白话文解读古籍的工具书,虽解燃眉之急,却不为长久之计!另外,由于白话“翻译”缺乏学术权威,无规范,大多原义失真;甚者则导致了对传统书画艺术的误读。

  中国书画类硕士、博士是书画创作的主要力量,他们毕业后大多任职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画院、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担负着古籍的储备、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学术教育的责任,是中国书画艺术传承发展的接力者。读懂中国古籍,培养他们关注传统、学习传统、热爱传统,则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长久之计。我在调研中发现,各大院校在每年中国书画硕博招生考试中,对古汉语的考核考生有着强烈的愿望,未来对古汉语的学习也有着极大的热情。经常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专业突出的学生,由于外语水平的欠缺,在录取时被拒之门外;而事实上,大多被录取者所掌握的外语水平,也仅是差强人意,远远达不到专业或较高的水平。在调研中还发现,即便在校的中国书画硕博或毕业生,他们也希望把古汉语纳入入学考试和教学中。教育公平成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由此可见,当前选拔中国书画硕士、博士人材,就语言类的入学考试,外语重要,古汉语则更为重要。

  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古汉语列入全国书画类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与其他外语并行,也就是说考生在考试中可选择古汉语,也可选择一门外国语,考生可任选其一进行考试,这样既不影响考试的大格局,又为选拔人材开通便利之门。

二、加强在校中国书画类硕士、博士古汉语的规范教育,并纳入必修课程;如此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于传统书画艺术的当代传承方有裨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逐步完善培养人才计划,使中国书画艺术考核确实立于中国文化的立场,坚持中国文化的标准,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基因,才会使中国书画的重心不会漂移。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